揭秘崆峒派,还原一个真实的武林
秦玉龙/文
晨起,迎着初升的朝阳,一位精神矍铄的老者与几位少年在柳湖岸边拉开架势,练起了拳脚。早起晨练或上班的市民,路过此地,便三三两两加入到练功队伍,打几套拳脚,耍几下鞭杆,舞一会刀枪,舒展舒展因劳作而略显僵硬的四肢……
同样的一幕,每天都上演在崆峒山塔院,游客行至半山腰,就能听到山上传来的一片喊杀与刀枪剑戟的撞击声。这是崆峒文武学校的师生和山上的僧人、道士正在为游客表演崆峒武术。作为崆峒山的一项保留节目,崆峒武术表演每天都会吸引大量游客驻足观看,看到精彩处,整个塔院掌声、喝彩声响彻云天……
这幅颇有点“武侠”味道的景象,就发生在甘肃平凉。崆峒山因“道源圣地”而声名远播,因崆峒武术而鹊起江湖。
崆峒武术的前世今生
“天下功夫出少林”、“天下奇兵出崆峒”。千百年来,崆峒武术作为中原武林的主要一脉,与少林、武当、昆仑、峨嵋并列五大武术流派,为传播中华武术,阻击外辱,匡扶正义,作出了重大历史贡献。崆峒武术历代传人在江湖上留下的赫赫威名,至今仍被人们津津乐道。如今,巍然屹立的崆峒山依旧香火旺盛,而那些传说中的武林高手,那些神秘莫测的高深功夫,那个威震武林的崆峒派哪里去了?在历史的大幕背后,到底隐藏着一段怎样惊心动魄的故事呢?
说起崆峒派,不得不提到一位“江湖大侠”的名讳,他就是掀起中国武侠热的著名作家金庸先生。正是通过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许多人知道了崆峒派,知道了崆峒山。金庸笔下的崆峒派武功高深莫测,神秘奇诡。据说,金庸发明江湖第一神功“七伤拳”,其逻辑源于崆峒山是道教发源地之一,道教讲究阴阳调和、五行平谐,所以会有“七伤”的忌讳。也许正是缘于此理,金庸先生欣然应邀为崆峒山题写了八个大字:崆峒武术,威峙西陲!
然而,走出金庸先生的武侠世界,走进崆峒山和崆峒武术,它展现给我们的却是一个真实的武林。
崆峒武术传人陈虎告诉记者,崆峒武术源远流长,相对其他武术流派,有着独特的奥妙和精髓。它吸取了道家养生理念,其中包含拳术套路、兵器、气功、中医疗法等,内涵丰富,有助于防身和强身健体。
传说唐朝时期,一位出身少林寺名叫飞虹子的游侠,来到了风光秀丽的崆峒山,创立了崆峒派武术,为第一代掌派人。艺成之后,飞虹子只身闯荡江湖,以武会友,是当时江湖上有名的五剑侠之一,使得一手“青英剑”,威震武林许多年。崆峒派传人为了纪念先祖,拳谱名称中都有一个“虹”字,历代掌派人的名号中,都带个“飞”字。飞虹子之后,崆峒派第二代掌派是飞绥子,第三代云离子,第四代飞云子,第五代眉姑,她是崆峒派中惟一的一位女掌派人。眉姑曾在四川峨嵋山带发修行,学习过峨嵋派武术中一些神奇莫测的绝技。崆峒武术中的铁扇、拂尘等均始传于她。第六代飞尘子,第七代陆尘子,第八代袁一飞,第九代胡惠民,第十代燕飞霞。第十一代掌派人尚存争议,燕飞霞妻子花舞影和徒弟白义海都自称是“十一代掌派人”,但他们人不在平凉,一个远在日本,一个远在迪拜。出生成长于崆峒山下的飞真子陈虎,以“第十二代掌派人”的身份频频亮相央视等各大媒体。
关于江湖传说的掌派、掌门之说,一位武协主席曾表示:中国有131个拳种,但没有掌门,只能叫传人。
十代掌派燕飞霞何许人
燕飞霞,本名王进,原籍吉林人,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江湖传说比较多的一个人物。据其徒弟介绍,燕飞霞自幼跟随崆峒派弟子江云中习武,后拜崆峒派第九代掌派胡惠民为师,深得师父真传,练就了一身好武艺。1959年,燕飞霞拜别山门后,只身闯荡江湖,先后在上海、南京、无锡、广州以及日本等地教授徒弟。如今,崆峒派弟子遍布海内外,人数过千,其中几百名就是燕飞霞的徒弟。
此后很长一段时间,燕飞霞在江湖上突然消失。有人传说他在崆峒山一个秘密山洞修炼,也有人传说他去了国外。甚至还有人说燕飞霞在一次比武中受了内伤,退隐江湖……
直到1999年,《羊城晚报》的一篇报道,才澄清了先前的江湖传闻。原来,1987年燕飞霞在广州开馆授徒时,结识了热爱中国武术的日本女弟子甲斐睦子,后改名“花舞影”。她被燕飞霞的武功所折服,两人一见钟情,很快结为伉俪。婚后,他们定居东京,开馆收徒,由此崆峒武术之花盛开扶桑。据说,目前日本有一千多名崆峒派弟子。那些年,燕飞霞不断往返于崆峒山和日本之间,致力于促进中日文化交流,弘扬崆峒武术。2005年6月3日,燕飞霞在日本去世,享年66岁。他的夫人花舞影接过了他的衣钵,继续在日本开馆授徒。
武林江湖从来多传说。从飞虹子到燕飞霞,一代代武林高手隐身于崆峒山,参禅悟道,钻研修炼,其道家功夫的养生特性也就随自然而生长。意守丹田的宁静,心、眼、手的关联,就是自然的身影。追随天际的行云流水,山野林莽滑过的绵绵掌风,也是自然的回音。
崆峒武术研究会秘书长赵强表示,抛开门派之见,自清末民国到现在,随着大量来自陕西、河南、山西等地人口迁入平凉,崆峒武术的内涵和外延都发生了质的变化,它不仅包括崆峒山道佛两家留传下来的武术套路,而且还包括百年来陆续传入平凉的陈、杨、吴、孙太极拳,还有查拳、炮捶、洪拳、十路谭腿、通臂拳、劈挂、翻子、八极、八卦掌、形意拳等各类拳术、器械、对练套路200多套,较为普及和流行的套路有60多套。“崆峒奇兵”包括陇东农村常用的钉耙、鞭杆、大连枷、小连枷等,均不在十八般兵器之中。
效法自然、博采众长的崆峒武术,历经千年,自成一家,镌刻着鲜明的崆峒文化烙印。
崆峒派有八个掌门人
无论在金庸、梁羽生的武侠小说中,还是现实的武林江湖中,每个武术门派都有一个掌门人,唯独崆峒派却有八个掌门人。
虽然中武协及正统武术界从来不承认所谓的“掌门”,但媒体上却随处可见“掌门人”的身影。
一个武术门派,身份最高者,少林称为“住持”,武当、峨眉等都称为“掌门”,而崆峒派却称作“掌派”或“掌派人”。究其原由,据说崆峒派有八大门,即飞龙门、追魂门、夺命门、醉门、神拳门、花架门、奇兵门、玄空门。八大门有八大掌门,他们只负责管理本门弟子,八个掌门是平级关系,不互相管辖。八个掌门人的上面,就是掌派人。
随着崆峒山和崆峒武术在江湖上的名声越来越响,许多武林人士也开始纷至沓来,或来挑战,或来学习,或来交流。一时间,崆峒山上聚集了众多来自大江南北的高手,尤其以清朝末年最为兴盛。崎岖的山道上,几乎每天都能看到挎长剑,背大刀,身怀绝技的豪杰、侠士的身影。代表人物有道光年间的拳师王复盛,同治年间的拳师郭金华、王耀东等,他们精通洪拳、炮拳、棍术,兼收崆峒武术精华,成为了享誉八方的著名拳师,并且留居平凉,开门授徒,对外以崆峒武术传人自诩。
到了近代,崆峒武术传人更可谓群英荟萃,人才辈出。著名武术家有朱老五、童天祥、马恒福、居世安等人,他们武艺精湛,拳法出众,在国内外或平凉积极从事崆峒武术传授活动,授徒众多,可谓桃李满天下。
如今,这些“隐居”民间,化身于小巷田垅,过着普通人生活的武林传奇人物,正在以各自的方式发扬光大着崆峒武术。
有“小罗成”之称的童世英,从小热爱武术,在其父童天祥老先生的传授下习练功夫,因勤学苦练,又悟性高,以致技艺精湛,身手不凡。曾多次参加全省武术运动会。1965年9月,他作为甘肃省武术代表队成员之一,参加了在北京举行的第二届全运会。多年来,他先后获得省级武术运动会国家竞赛规定项目刀术第一名、拳术第二名以及短兵冠军的优异成绩。如今,年事已高的童老先生每天还是坚持习武授徒,从不间断。
童世英之后,崆峒武术又相继涌现出了甄庆平、马继良、拜少宝、孙联英、李恒达、马明星、王镖、陈虎等新生代传人,先后代表平凉参加国家级武术比赛和运动会,多次获得冠、亚、季军头衔。
长期致力于崆峒武术挖掘、研究工作的赵强认为,近年来随着崆峒武术声名远播海内外,一些人士常代表崆峒派参加各类武术交流活动,虽然坊间褒贬不一,说法纷纭,但客观上他们也为宣传推广崆峒山和崆峒武术做了贡献。因此,崆峒武术不应固守门户之见,而是要敞开胸怀,欢迎世界各地武术爱好者前来崆峒山问道、切磋、交流。
张三丰隐居崆峒五年
7月21日,崆峒派与武当派将在崆峒山上展开一场“崆峒论剑”,引起武术界的广泛关注。追根溯源,崆峒山与武当山同属道教名山,而崆峒派与武当派也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血缘”关系。
要想厘清这段久远而神秘的“血缘”关系,我们必须回到500多年前的明朝,去揭开一位中原武林泰山北斗级人物与崆峒山以及崆峒武术发生的一段机缘故事。
据明代赵时春编撰的《平凉府志》记载:明朝成化年间,名道张三丰由武当山来崆峒,在崆峒山隐居五年。可以设想,这位武当派的一代宗师,在其游居崆峒山五年的光阴里,除了与山上道士交流道家修行的经验,还经常进行武术方面的交流和探讨。后来的武林界有种说法,认为张三丰之所以千里迢迢来崆峒山修炼,就是为了向崆峒派学习内功心法。传说张三丰在崆峒山雷声峰修炼过程中,受崆峒派神拳门功夫的启发,仰观日月星辰,俯察山川河流,根据天地阴阳二气的原理,创建了以养生为主的内家拳——太极。然而巧合的是,武当的太极拳与崆峒的神拳门都讲究以柔克刚,借力打力,交手时用得是巧劲而不是蛮力。
我们姑且不论张三丰创设太极拳是否借鉴了崆峒派神拳门内家功法,也没有必要追究张三丰是在武当山还是崆峒山练成了当今世界上习练人数最多的太极。但有一点可以断定,崆峒山与武当山同属道教名山,系出一脉,自然武出一门。张三丰、丘处机以及后来的武当传人,来崆峒山论道、习武、修行。崆峒传人也去武当山拜谒、学习、交流。两大名山与两大武学流派相互交融,同气连枝,血脉相连自然就顺理成章了。
近年来,随着平凉旅游宣传推介在世界各地火热开展,崆峒武术义不容辞担纲起了平凉旅游“形象大使”的角色。每到一地,崆峒武术一经亮相就吸引了参会代表和当地人的目光,观者如潮。作为崆峒山和崆峒文化宣传、推广的主力军,崆峒武术传人活跃在国内、国际各项武术比赛、文化交流活动中,屡屡摘金夺银。
崆峒武术发根起苗于崆峒山,崛起于平民江湖,并以其独特的魅力成为平凉最为闪亮的文化名片。抛开金庸先生的玄妙江湖,游客看到的道士、和尚、尼姑乃至俗家弟子的功夫展示,给我们还原了一个真实的崆峒派,还原了一个真实的武林。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