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一生约有1/3的时间在睡眠中度过,睡眠质量对人的生活和健康有重要影响,因此对睡眠的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睡眠是一种周期发生的知觉的特殊状态,由不同时相组成,睡眠是休息的一种重要形式,任何人都需要睡眠,通过睡眠可以使人精力和体力得到恢复,可以保持良好的觉醒状态,对于维持人类健康、促进疾病康复具有重要意义。
一、睡眠的生理机制
巴普洛夫的睡眠理论中提到,睡眠的本质是大脑皮层起源的广泛扩散的内抑制。而1937年,著名生理学家布瑞莫建立了猫的孤立脑、孤立头标本,证明了在延脑至中脑的脑干中,存在着调节睡眠与觉醒的脑中枢。随着研究的深入及长期积累的神经生理学实验资料表明,睡眠是一个主动活动过程,有人提出存在“睡眠中枢”的观点。从60年代起开展了大量实验研究工作,莫鲁齐等提出脑干尾段存在睡眠中枢的假说,他们认为延髓和脑桥内存在上行抑制系统,这一系统的活动可以导致睡眠。二、睡眠时相
根据睡眠发展过程中脑电波变化和机体活动功能的表现,将睡眠分为慢波睡眠与快波睡眠,睡眠过程中两时相相互交替进行。
慢波睡眠:
1.机体耗氧量下降,脑耗氧量不变;
2.腺体分泌生长激素明显增多→促进生长、体力恢复;
3.长期睡眠不足→慢波睡眠中的深度睡眠明显增加→补偿前阶段的睡眠不足;
4.分为四个时期:入睡期、浅睡期、中度睡眠期、深度睡眠期。快波睡眠:
1.做梦是快波睡眠特征之一;
2.眼球转动快,脑电波活跃,与觉醒难区分;
3.脑耗氧量增加,脑血流量增多且脑内蛋白质合成加快,生长激素分泌减少;
4.快波睡眠与幼儿神经系统成熟有密切关系,有利于建立新的突触→学习记忆、精力恢复。快波睡眠与慢波睡眠相比,各种感觉进一步减退、唤醒阈提高,肌肉紧张进一步减弱,间断阵发性表现眼球快速转动,部分躯体抽动,血压、心率、呼吸不规则上升。
三、睡眠周期
睡眠周期,是指睡眠存在一个生物节律,国际睡眠医学学会将睡眠分为五个阶段,入睡期、浅睡期、熟睡期、深睡期、快速眼动期,前面四个睡眠阶段均不出现眼球快速跳动现象,所以称为非快速动眼期,即慢波相。之后,睡眠开始进入快速动眼期,即快波相。
快速动眼期过后,人体又会进入非快速动眼期,如此交替往复,每个完整的睡眠周期大约持续90分钟。健康的睡眠每夜会经历3~5个睡眠周期的循环,每个周期持续时间将近2小时。
如果睡眠周期被打断,深睡眠和快波睡眠的获取就会遇到障碍,睡眠形成干扰就容易造成睡眠质量下降,机体就会通过增加睡眠总时长来补充快波睡眠及深睡眠,久而久之就会出现睡眠形态紊乱。
四、睡眠生理功能
1.促进脑功能发育和发展
脑功能的发育和发展主要与快波睡眠有关,快波睡眠期大脑仍处于比较活跃的状态,脑神经仍在不断整合各种记忆信息,不断调整不同脑区之间的联系。
2.保存机体与脑的能量慢波睡眠的深度睡眠期使机体、脑部处于一个相对安静的状态,此时的副交感神经活动占优势,脉搏减慢、收缩压下降、呼吸深慢、基础代谢和脑代谢下降、脑血流量降低、脑部的核酸和蛋白的含量增加。
3.巩固记忆及保证大脑最佳状态快波和慢波睡眠时间在正常睡眠中构成一定的比例,从而保证机体及大脑得到充分的休息和功能的恢复。
4.促进机体的生长发育绝大多数的生长激素是在深睡眠期分泌产生的,充足的深睡眠能够促进机体生长发育。
5.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睡眠紊乱会导致神经、体液、内分泌系统的调节功能紊乱,就会出现免疫力下降,睡眠不足很容易出现感冒、疲乏等问题。
6.睡眠的美容作用充足的睡眠有利于皮肤表面分泌与清除功能加强,从而加快皮肤再生,改善气色,也有利于代谢及体内毒素的充分排出。睡眠是人体精力恢复的主要方式,与我们的心理和生理功能密切相关,是维持身体健康的关键环节,不可或缺。
END
编排:李璞 | 审校:瑞雪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