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有过经常反酸,吐苦水,上腹隐痛,且吃不下东西的现象?
那,不好意思地告诉你,可能是“反流性胃炎”。
记得一年前,接诊过一位患者,当时来的时候,整个人俯身弯腰,双手捂着肚子,特别的难受。
肚脐以下的部位不能用手按压,一按就疼痛不已,尿液也是异常的黄。
刻诊,脉弦,舌质红,舌苔薄而黄。除此之外,还安排做了检查,结果被诊断为“胆汁反流性胃炎”。
其实,这个病在肠胃科室里面还是比较常见的一种病,主要的表现就是腹痛,吐酸水,大便比较干,口苦心烦。
从中医角度来说,该病的主要病因就是“胆热上逆”。
因为体内的肝胆又热,把气机给搞乱了,肝胆属木,有热的话,肝木就会失和,一方面,胆气不会像平时那些往下走,而是向上。
另外一个方面,就是肝胆之气横逆犯胃,把胃给连累了。此时,胃气通降之性被打乱出现了胃气上逆的一系列症状。
胆内又热,就会令胆气上逆,胆中精汁上犯,因此,患者会出现口苦,吐口水,当胃气受到胆热的影响,就会上逆,从而患者出现吞酸,恶心,纳差的现象。
再加上胃气失和,气血瘀滞,腹部就不能被按压,一旦按压就会出现疼痛的感觉。
当胆热下行到膀胱,患者尿液就会发黄,热就容易生邪,当热邪在大肠内时间较长,患者就会出现大便干的现象。
热迫血行,所以换得舌质发红,胆热炼津就会生痰,所以患者的舌苔黄腻。
面对此现象呢,就“利胆清热”,但见——
白芨、乌贼骨、蒲公英,干姜、红枣、柴胡、枳实、白芍、制半夏、制大黄、黄芩、炙甘草。水煎服,每日1剂。
患者服用3剂后,吐酸水有所改善,胃痛的情况也有所缓解,但是,大便依然会干燥。
此时,原方去掉乌贼骨,改用大黄,继续投用。
其实,该方子就是“大柴胡汤”的一个加减方,是张仲景《金匮要略》中的一个名方。
主要的功效就是清利胆热,该方子中的“柴胡,黄芩”是清肝胆之热,大黄,枳实是通便泄热,半夏、生姜是理气止呕,大枣与生姜的搭配更是调固脾胃,芍药能止痛,配合大黄,辅助通便泄热,搭配枳实理气,消胀。
就是针对“肝胆犯热、横逆脾胃”的人群,因为是一种常见病,许多人都遭受此困扰,但是,非专业人士,还是需要在中医师的辨证下用药。
因为每个人的体质不同,用药也不一样,需要经过“辨证施治”,这样才能了解病情,得到一个有效的帮助。
好了,我是@消化科王主任,您身边的肠胃专家!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