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每一个玉雕老师对世间事和物都有独特的情怀和信仰,这样才能琢出传世之作。第一,热爱生活,热爱艺术。第二,善于观察和学习。第三,以身边的事物为素材,表达出自己的情怀和信仰。第四,能以智者的心态静下来问自己,即能自省,又有自信。第五,创作来源于生活,回归于自然,又超越自然。
工匠们喜欢不断雕琢自己的产品,不断改善自己的工艺,享受着产品在双手中升华的过程。工匠们对细节有很高要求,追求完美和极致,对精品有着执着的坚持和追求,把品质从0提高到1,其利虽微,却长久造福于世。
工匠精神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尺度、是中国制造前行的精神源泉、是企业竞争发展的品牌资本、是员工个人成长的道德指引。“工匠精神”就是追求卓越的创造精神、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用户至上的服务精神。
敬业。敬业是从业者基于对职业的敬畏和热爱而产生的一种全身心投入的认认真真、尽职尽责的职业精神状态。中华民族历来有“敬业乐群”“忠于职守”的传统,敬业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也是当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之一。早在春秋时期,孔子就主张人在一生中始终要“执事敬”“事思敬”“修己以敬” 。“执事敬”,是指行事要严肃认真不怠慢;“事思敬”,是指临事要专心致志不懈怠;“修己以敬”,是指加强自身修养保持恭敬谦逊的态度。
精益。精益就是精益求精,是从业者对每件产品、每道工序都凝神聚力、精益求精、追求极致的职业品质。所谓精益求精,是指已经做得很好了,还要求做得更好,“即使做一颗螺丝钉也要做到最好”。正如老子所说,“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能基业长青的企业,无不是精益求精才获得成功的。
专注。专注就是内心笃定而着眼于细节的耐心、执着、坚持的精神,这是一切“大国工匠”所必须具备的精神特质。从中外实践经验来看,工匠精神都意味着一种执着,即一种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与韧性。“术业有专攻”,一旦选定行业,就一门心思扎根下去,心无旁骛,在一个细分产品上不断积累优势,在各自领域成为“领头羊”。在中国早就有“艺痴者技必良”的说法,如《庄子》中记载的游刃有余的“庖丁解牛”、《核舟记》中记载的奇巧人王叔远等。
创新。“工匠精神”还包括着追求突破、追求革新的创新内蕴。古往今来,热衷于创新和发明的工匠们一直是世界科技进步的重要推动力量。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工匠,如倪志福、郝建秀等,他们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改革开放以来,“汉字激光照排系统之父”王选、“中国第一、全球第二的充电电池制造商”王传福、从事高铁研制生产的铁路工人和从事特高压、智能电网研究运行的电力工人等都是“工匠精神”的优秀传承者,他们让中国创新重新影响了世界。
每一个玉雕老师对世间事和物都有独特的情怀和信仰,这样才能琢出传世之作。
第一,热爱生活,热爱艺术。
第二,善于观察和学习。
第三,以身边的事物为素材,表达出自己的情怀和信仰。
第四,能以智者的心态静下来问自己,即能自省,又有自信。
第五,创作来源于生活,回归于自然,又超越自然。
前段时间网上盛传了一个典故,黄永玉训斥徒弟说:"现在教授满街走,大师多如狗,你才是大师,你全家都是大师!"
"大师"如今成了贬义词了,这个荣誉称呼怎么沦落至此。
1
黄永玉的舅舅是著名作家沈从文,他在美术、文学、雕塑、建筑领域都有不凡的成绩,一个有趣的灵魂。
董卿的《朗读者》为了采访到他,第一次走出了演播室。
黄永玉12岁离家,8年的时间走遍了大半个中国,这些城市都没能留下黄永玉,有很多好姑娘追求他,他从来都没有考虑过。
他想的是另外的事,"要刻木刻,要刻出好的一流的木刻。"每次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包里面都要带着木刻刀和书,他是带着书在流浪。
一代艺术大师的养成是靠着一股执着劲,踏踏实实地进步的。真正的大师是踏实而谦逊的,远离那些高调的不实际的东西,实在的去研究,这就是认真,这才是对待艺术的态度。
玉雕匠人要想出好作品,也是要靠这股子认真劲,踏踏实实地钻研。要刻玉,就要刻出一流的玉雕作品。
出好作品不为了大师的称号,也许匠人的称呼太普通了,但它是最踏实的。
一心只想做好玉雕艺术,这才是真正的智慧,不去做什么样的人物,对眼前的生活,用头脑,活得好一点。
艺术灵感总是青睐热爱生活的有趣的灵魂。
老年的黄永玉,"玩"似乎成了他的正经事。61岁的林青霞拜访91岁的黄永玉,向他请教艺术创作方面的事。
黄永玉答:"你呀,不够好玩,你要做个野孩子。"
艺术都有共通的地方,不看中名利财富,其实是最大的财富。
做玉要修心、修艺,不要让名利束缚,做个自由的野孩子,才会有源源不断的创作源泉,创作出有灵魂的作品。
2
现在人们都争着要做大师,而真正的大师在意的反而不是这些称呼。大师说到底也只是个称呼而已。国学大师、书法大师、音乐大师、养生大师、工艺大师……大师泛滥,似乎不叫个大师,就什么都不是了。
大师的称呼一部分人是沽名钓誉,还有一部分人是为了所谓的礼貌。称呼一声大师就显得更有学问,既张扬了,又有内涵了。
大师并不是国家认证的职业资格,它只是社会上对个人成绩的认可。在中国文化中,大师应当具有一定学识,有修养、有人品。
大师,既要有内涵,还要具备相当长的、够格的资历。
对大师的鉴定并没有什么固定标准,有些人学识还十分浅薄,却能够安之若素的接受大师的称号,这不是一个匠人的修行。
玉石行里也有很多大师,大师是惊人的头衔,是商业推广的手段,是真金白银。而真正的艺术和学问并不需要这些头衔去装饰。
好的玉雕作品是经得起时光的验证,而不是靠头衔传承下去的。
玉雕的功力无新旧,只有深浅之别。在玉雕大师层出不穷的时代,大师的文化内涵是有深浅之别的。
一个人的文化内涵也决定了他的作品会呈现出什么样子。对艺术家来说,这个文化深浅也决定了他的艺术生涯能走多远。
一件作品不再单纯追求福禄寿喜财,也可以如石竹一样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
创作的灵感早晚有一天会枯竭,但是我们的五千年中华文化是我们不竭的资源。
真正的大师不在乎自己的头衔有多厉害,他能够知道自己的文化面前是多么渺小,懂得越多的人越谦逊。
3
作家贾平凹评价自己说:"我只是一般的作家,文章写得不好,要说文章篇篇满意,我不敢说这样的话。"贾平凹已经是大家了吧,不仅小说写得好,书法作品也有着较高的观注度。他有着非常深厚的文化底蕴,同时又非常接地气,他说话坚持使用陕西的方言。
玉雕匠人中真正的大师也是谦逊的,他认为自己只是个普通的玉雕匠人,因为每件作品都是从零开始。
在面对大自然千年锤炼的玉石,面对中华文化时,我们是那样的渺小。不管有多么厉害的荣誉,都要尊重每一块玉料。用谦逊之心进行一次次精心雕琢,可以成就一株端坐的谦谦君子,也可以成为竹框里的几只螃蟹,这是人生的态度,是生活的情趣。
艺术圈里常常有些浮躁的气息,有些大师很会装,一幅才高八斗,技艺高超,让人家觉得算个人物,然而浮躁的作品也比比皆是,大师的称号和作品有些不太相配。
大师让人如此趋之若鹜,还是因为身价带来的实际利益。比如谁买了某某大师的作品,买家也会觉得自己的身价不一般了。实际上人们对精神的需求,远远大于对物质的满足。
当一个词的使用频率过高,神秘感下降时,也就显得平庸了。大师的贬值是早晚的事,它不再被少数人把控。忽然有一天你会发现身边名不见经传的琢玉人也会拿出某某大师的证书来,甚至连刚刚迈进艺术门槛的人也能被奉为某某大师。
从长远的发展看,荣誉称号并不能代表一切,一切要用作品说话。就像唐勇所说,踏踏实实地研习玉雕技艺,提升文化素养,将个人在文化和信仰上的修养融入到作品中,才是最智慧的选择。
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是非常广泛和最具人文意味的概念,简单来说文化就是地区人类的生活要素形态的统称:即衣、冠、文、物、食、住、行等。给文化下一个准确或精确的定义,的确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对文化这个概念的解读,人类也一直众说不一。但东西方的辞书或百科中却有一个较为共同的解释和理解:文化是相对于政治、经济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活动产品。“大师”,如果泛滥,就成了灾难!2018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分类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并提出要从理论研究、艺术创作、产业贡献、职业操守、人格品德、创新成果等多个维度科学评价文化艺术人才。《意见》中还指出,要避免简单通过计划头衔评价人才,加强评价结果共享,避免多头、频繁、重复评价人才。这无疑意味着诸如大师之类的“计划头衔”将不再是评价手艺人的唯一标准,文艺人才“荣誉等身”的现象也将被严格的控制和科学管理。这也意味着原来的一纸“大师”证书,既能代表艺术水平,又能引领技艺创新,既能从事理论研究,又能掌握市场资源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文艺人才将会被严格按照科学分类标准进行划分,坚决杜绝不科学、不合理的“重复评价”机制。在某个领域的成就登峰造极了才配得上大师的称号。一个时代不世出的人物才称得上大师,比如文艺复兴时代,像达芬奇之类的人物才有资格被称作大师。一个称号能成为生意,自然背后有着利益的考量。大师的泛滥是伴随着市场的极端逐利性而出现的,因为跟大师捆绑着的是背后的巨大商机。没有人在乎大师是不是虚名,在乎的或许只是大师能给自己带来多大利益。大师能够盛行,也在于民众一种精神层面的盲目需求,比如民众对于权威的呼唤。尤其在信息混乱的时代,无所适从时,总希望有个什么人能作为灯塔一般指引我们。而就就让许多人有了可乘之机,大师也不过就是投信徒所好罢了。所以,大师的泛滥既是一种利益需求,又是其存在社会群体中的你情我愿。前者是经济动力,后者是心理根基。个人对大师称呼的反感是从王林之流开始的,大师到了这个程度,也就与神棍无异了,讽刺的是,与他走得近的名人还不少。多少有点相互吹捧的意味。申明:原文仅为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
来源:中华玉网
责任编辑:王娟
易道文化研究会秘书处;
微信号:zph1117 [工作微信非诚勿扰]
张老师-180 3073 2039
田老师-180 3071 8629
邮箱:gjydlt@163.com
腾讯视频
点击进入历史阅读:
[视频] 广东卫视:为你揭秘“高级风水师”的速成(9天10万)倒行逆施,伤天害理。
[易道] 古“易经”的16个侧面与思维方式(无有师保,如临父母,既有典常,道不虚行)
[日记] 一个资深风水师的日记(对风水文化没有敬畏之心的结果)
[视频] 国家民政部前常务副部长高度赞誉认可的易学机构!(他们永远把公益事业放在首位)
[头条] 解读易道文化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