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易经》是一部既古老而又神秘的哲学经典,同时它更被后人奉为是一部可以用来“占卜”的书,也正因为如此,它里面的内容佶屈聱牙,晦涩难懂。
《易经》一共有六十四卦,每一卦都有“卦辞”,每一卦的每一爻,也都有“爻辞”,而这些“卦辞”和“爻辞”,我们在阅读起来那是相当不容易的。
纵观整部《易经》,它的文字数量并不是很多,不过,其中却有四个字,它们出现的频率非常之高,而且,它们也是《易经》中最出名的四个字,这四个字就是——“元”、“亨”、“利”、“贞”。《易经》中的“元、亨、利、贞”是什么意思呢?
元:最好的开始
仁者初心,是最好的开始。
“元”是万物的开始,所谓“一元复始,万象更生。”所以“元”,就是讲开始。那么什么样的开始才好?《易经》告诉我们“元者,善之长也。”我们的开始,要确保是善增长的方向,所以有句话叫做“君子慎始”,我们的开始一定要特别小心。《易经》告诉我们,只有向善增长的方向才是好的开始,才是我们要的开始,如果是向恶增长的开始,那绝对是不允许的。
孟子说:“仁者无敌。”事业要有好的开始,初心需发乎仁念。仁人者,以利益社会的角度出发,而不单纯为追名逐利。
仁人从来不需要大张旗鼓宣传自己的仁念。因为他们的仁心,自可通过他们的事业,传达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
亨:事业亨通
诚信严明,方能事业亨通
“亨”又是讲什么呢?讲发展,什么样的发展,才是我们要的发展呢?《易经》讲,“亨者,嘉之会也。”“嘉”是美好德行的意思。能够把“嘉”会集过来的发展才是我们需要的发展,所以“元、亨”都是讲以善、以嘉为基础。
“嘉之会”就是诚信严明,“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诚信是德行的基础。
“诚信”是儒家所一贯提倡并力求践履的,《大学》将“诚意”列为“八条目”之一,而《中庸》更把“诚”视为一切德行之本,是承载三达德以实行五达道的坚实基础。
从继承儒家传统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现代诚信观,完全可以为全人类普遍接受并且身体力行,因而具有普世性,“诚信”可以说是立业之本,是现代企业和市场经济体制必须奉行的生存信条;而对于每个社会成员而言,“诚信”则是立身之本,处世之道。
要想事业亨通发展,必须以诚信原则来经营,建立严明的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如此才能迅速成长。
孔子认为诚信是维系人际交往的道德底线,人只有先取信于人才能与人合作交往,只有不失信于人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信任,所谓“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诚信”是有经济价值的,能带来良好的商业信誉和经济效益,如本杰明·富兰克林所说,“信用就是金钱。”诚信是一种无形资产,离开诚信,社会竞争就会进入无序状态,部分人不讲诚信,大搞假冒伪劣、坑蒙拐骗,使全社会都为此付出了沉重代价。
孔子还主张诚信是君子进德修业的基本要务,认为“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
利:收获富足
以义为利,方能收获富足
“利”是什么呢?我们做任何事,不能不考虑到利益的问题,利就是取用的原则。所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什么样的“利”是我们可以要的,什么样的“利”是我们不能要的,《易经》给了我们这样的取用原则:“利者,义之和也。”
《易经》告诉我们在做任何事的时候,在我们的人生当中,都会涉及到利益,要有一套取用的原则,这个“利”不是随便的“利”,一定要建立在义的基础上;义,就是正义,是利益他人的、利益社会的,这叫做义。
求富是人的本能欲望,关键在于如何去求?儒家义利观的精华就是:以义去求。在求利的同时,以义为准绳,不损害他人和社会利益,就会为社会的利益做各种事。
孟子说:“非其道,则一箪食不可受于人;如其道,则舜受尧之天下。”可见,孟子并不在乎利大利小,关键在于是否有义,有则利再大不为过,无则利再小也不能受。
朱熹指出“利是从那义里面生出来,凡事处置得合宜,利便随之,所以利者义之和’盖是义便兼得利”,可见儒家主张的是见利思义,以义导利,强调人的主体利益意向要与道德的价值取向一致。
所以我们当事业发展到该收获果实的时候,应以大义处之,而不是耍弄手段,损人利己。
贞:事业常青
守成防亢,方能事业常青
《易经》:“贞者,事之干也。”程颐说:“贞者,万物之成。”“贞”既代表事物、事业的守成,也代表事物、事业的新发展,再开启下一个“元、亨、利、贞”的循环,这用《易经》话语表达就是“贞下起元”。而能否开启新发展,戒骄戒躁和求求变同等重要。
《周易·乾》上九爻辞:“亢龙有悔。”意为居高位的人要戒骄,否则会失败而后悔。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