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在二十岁的时候就已经死了,往后的余生只不过是他的影子,在日复一日地重复着往日的生活,等到七老八十才被埋葬。”
这句话虽然很讽刺,但却是绝大多数人的真实写照。
列夫·托尔斯泰也曾说过:“理想是指路明灯,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而没有方向,就没有生活。”
人生苦短,若是有了理想并为之去奋斗,人生才会有价值。
袁隆平老先生在一次公开讲话中也曾提到,称现在的年轻人都是以利益为上,殊不知的是,当你为了自己的理想而坚持,并且有了一定成就之后,该得到的一切都将会水到渠成。
然而很多人在生活中,找不准自己的理想,都会有较为迷茫的一段时间。
人之所以迷茫,就是理想与现实不同步,精神世界与物质世界不匹配。说白了,就是因为没有真正活出自己,继而在俗世中迷失了自我。
为此,著名的国学大师、央视节目《百家讲坛》主讲人曾仕强教授,曾在一次公开讲话中,提起过,如何在自己迷茫时、亦或是犹豫不决时,为自己简单的卜算一卦。
曾仕强是一位著名的国学大师,同时也是中国式管理大师,全球华人中国式管理第一人,被称为“中国式管理之父”。
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推出的《百家讲坛》栏目,就曾邀请过曾仕强教授演播节目《易经的奥秘》。
曾仕强曾任台湾交通大学教授,在函谷关现场讲解《道德经》时,吸引了数千名国学爱好者,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进行了现场录制。
曾仕强的作品有很多,其中最让人熟悉的,便是他在央视节目《百家讲坛》中,对《易经》的讲解。
《易经》是华夏上古三大奇书之一,它阐述了天地万物变化无穷的奥义,是一部博大精深的古老法典。
同时,它也是华夏民族数千年来的智慧结晶。
有人认为易经卜卦是迷信,实则不然。
它不过是将世间的真理转换成卦象的哲学思想,其阐述的本质就是这个“自然而然” 的规律,这种规律包含了天地万物所有事物的属性。
很多人也知道《易经》的厉害,但却又觉得它很深奥,难以读懂。
为了让普罗大众都能很轻松地读懂《易经》,因此,曾仕强教授特意著作了《易经真的很容易》一书,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翻阅一二。
除此之外,曾仕强教授还在一次公开讲话中,提到了一个帮助自己解决困惑,很简单快捷的“卜卦”小方法。
条件很简单,只需要三枚铜钱即可。
因为这个办法是由古人所创,因此说是铜钱,现代没有铜钱可用硬币来代替。
这三枚铜钱,你把它们同时转动起来,心中默想着预测之事。
如果是正面的就是3,如果是反面的就是2,最后将它们相加得出结果。
比如说,一个正面,两个反面,也就是3+2+2=7.
一共只有四种结果,分别是6,7,8,9.
如果是6或者8就是阴,如果是7或9就是阳。
然后,再由下而上将结果给记录下来,需要摇六次。
比如说,结果为979886,分别把数字转变为阴阳,就很容易看出,这是易经中的泰卦。
得出卦象之后,即可到《易经》里去查,看过之后就会清清楚楚。
曾仕强教授特别交代过,很多人都可以用这简单的卜卦之术。
当你自信不足的时候,当你迷茫的时候,当你犹豫不决的时候。
比如说,我这次投资成功的几率有多大,都可以用这简单的卜卦来测一测吉凶。
当然,心中只能想着成功的几率,不能去想失败的几率,因为《易经》只会问好的,不会问坏的。
“人若嘴紧,诸恶尽散”:尽量少说这些话,那你的福报,不请自来!
所谓“守口德而运兴,守仁德而运盛。”
人,唯有先把“口德”守好,进而才能守好自己的“仁德”。说话这件事,看似是人之本能,其实还要讲究技巧和艺术。不懂得说话的技巧,不懂得说什么话,更不懂得说话的艺术,那他所招惹的祸患,就特别多了。要知道,病从口入,祸从口出,这是千百年来都未曾改变的定律。
有些人经常说话,而且还没有分寸,相信他的人际关系不会太好;有些人不懂得守住嘴巴,总把心中的所思所想 说出来 ,相信围绕在他身边的小人就特别多。
别把说话当成是一件简单的事儿。对此,有一位名人说过,那些看似人人都会做的事儿,其实往往很难做得好。
能说,是一回事儿。而能不能说得好,又能另一回事。
更重要的是,人之吉凶福祸,皆跟我们的嘴巴有关。所谓“嘴不收敛,不幸将至。人若嘴紧,诸恶尽散。”尽量少说这些话,你的福气会不请自来。
经常“咒”别人的话,不要说。
曾仕强 教授说过,说话最要紧的,就是不能随随便便“咒”别人,这会害死自己的。
很多时候,我们看某些人不顺眼,或者别人的观点不符合自己的心意,那我们就会“咒”别人,甚至扯上别人的家人,这是特别不好的行为。
有一种现象就是,你咒别人,最后倒霉的却是你自己。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害人不得反伤己身。”嘴德不好,自己的结果不会好到哪里去。
对此,很多人会说,“咒”别人不行,难道我们就得忍气吞声吗?
咒和骂,这两者是不一样的。在自己受到屈辱的时候,和别人对骂,那是维护自己的尊严和利益。反之,在平时,如果别人没有得罪我们,而我们却咒别人,那就不太好了。
我们总想别人快点倒霉,用心不太好,那最先倒霉的那个人,就只能是我们自己。
所以说,做人要把嘴巴守好,否则说什么,就惹来什么祸患,问题就大了。
“太满”的话,尽量不要说。有道是“水满则溢,月盈则亏。”
水太满了,那它就会溢出来。而月亮充盈到了一定的程度,那它就会逐渐变得亏损。同样的道理,人太满了,就会落败。
一位国学大师说过,从无到有容易,而从有到无,就太难了。
有的人做事给自己留余地,说话也特别谦卑,那他就处于“无”的状态当中。等未来他有了什么成就,那他不就从“无”到“有”了吗?
而有的人做事不给自己留余地,说话特别满,还未成功,就说自己必然成功。等未来他失败了,那他不就从“有”到“无”了吗?
上一年,有这么一对母子,孩子高考完出来之后,就说自己985稳了。后面,连母亲也说儿子肯定能考上985大学。结果,他的孩子连三本都考不上。
人,说话太满,就会害惨自己。你越是说什么,那它就越是不会实现。这,就是自然之道。
别人的是是非非,不要说太多。
有道是“是非只为多开口,烦恼皆因强出头。”
这 人世间 的是是非非,就是因为我们说太多而招惹来的。这人世间的爱恨情仇,就是因为我们嘴巴太多而造成的。
是非这种东西,能够少说,能够不说,就还是不要说太多。要知道,说太多的本质,就是让自己处于矛盾是非之地当中,本就不吉。
既然如此,面对别人的是非,那我们该采取怎样的态度呢?其实,最好的态度,莫过于“心知肚明”就好,其他的话就不要说太多了。
别人有什么是非,不止我们知道,其实别人也知道,只是别人聪明,知道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罢了。这,就是“沉默是金”的智慧。
越是处于比较高的位置,这关于是非的话,就不能说,否则不幸将至。
过分真实的话,不能随便说。常言道“真言逆耳且伤人。”
过分真实的话,虽然给别人道出了真相,但它终究是伤人的,同时也是不好的。自古以来,因说过分真实的话而倒大霉的人,其实数不胜数。
曾仕强教授说过,在人情社会,我们所要说的话,就是“妥当话”。
人与人之间相处,其实没必要过分真实,也没必要惹来别人的仇视,适当一点处置,妥当一点处理,那就可以了。
很多人会疑惑,如果不说过分真实的话,那我们不就越活越虚伪了吗?
像这样的观点,其实还是有点书生意气了。在这个世上,有很多东西,看破而不说破。你以为别人没看透,其实只是别人不说出来罢了。
没有人是傻子,每个人都特别精明。人与人之间,总有一层窗纱,这层窗纱,不到万不得已,没必要戳穿,人人都做好自己的本分,就可以了。
文/舒山有鹿曾仕强:再有钱的人,也没有资格浪费,浪费是习惯,节约是美德!
国学大师曾仕强老先生曾经说过:“看相看他的习惯最重要,我们这个擦手纸,他抽起来,小心的抽一半,留一半,只用一半,擦完手去擦头发,头发上有油,来擦皮鞋,这个人不得了,大家看,这个人绝对可靠。”
“我每次在公共场合,看到那个年轻人,用纸一用就是一张、两张、三张、四张,我就知道这个人迟早当乞丐,你怎么可以这样浪费呢,暴殄天物,后果是逃不掉的,我告诉你,什么都可以变,勤劳节俭,用心绝对不能变,否则就是富不过三代,自作自受。”
“我用那个抽纸,永远是只用一张,如果一个小孩用纸是浪费的话,这个小孩一定是败家子,你现在就要教他,你不教他,他将来就会把你的家产败掉,这是父母的责任。”
“我吃早餐,一张纸刚用完,服务员要帮我捡起来,我说等一等,我还没有用完,再有钱的人,也没有资格浪费,因为浪费是一种习惯,节约永远是美德。”
国学经典《朱子家训格言》中说:“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对于一顿饭或一顿粥,我们都要想到它的来之不易,要懂得珍惜;对于衣服上的半根丝、半根线,都要想到生产这些物品的不容易,凝聚了很多人的血汗,要懂得爱护。”
这句话告诉我们,要珍惜粮食和物品,保护我们地球的资源,我们就一个地球,物质资源确实是有限,而且很多资源不能再生,即使是再生,再生时间也会很长,如果我们用得很快,很浪费,就是把子孙后代的资源提前享用了,他们将来就会物资贫乏。
俗话说:“自奉必须俭约。”意思是:自己的生活必须要节约,因为节约是一种美德,切约光荣,浪费可耻。我们要做到不浪费粮食,节约每一滴水每一度电。古人讲:“俭以养德 。”而奢侈浪费的结果必定会是败家。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