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黄欣芮
来源:2016理想地球潜力奖获奖论文
“
本文引用《心经》的般若空性思想,阐述了佛法的世界观和宇宙观,并以梦为对境,将人生比作一场“梦醒”的考试,展示了个人价值观和人生观在不同生命阶段的改变,说明了佛法般若思想对于人生的指导意义和升华作用。
关键词:心经;空性;佛法;梦
01聆听梦醒时分
《梦醒时分》,一首耳熟能详的歌曲,其中的歌词“早知道伤心总是难免的,你又何苦一往情深 ”更是脍炙人口,不知引起多少人心中的共鸣:“如果一切都早知,就不会有那么多不该爱的人,就不会有后悔……”经历了一番痛苦和后悔之后,才看得那么明白,醒悟过来的那一时分正如梦醒时分。
其实,歌曲中的主角以及她的故事,何尝不是我们大多数人的缩影呢?未接触爱情前,是一种单纯的向往;初接触时,品尝到了甜头,开始执著;慢慢地,感觉到累;忽然发现,苦越来越多,乐越来越少;经历了风风雨雨后,曾经那颗躁动的心又变得平淡无奇。此时此刻,我们仿佛明白:执著得越深,被伤得越深。
如果把歌曲中的爱情换成世人崇尚的金钱和名利,相信会有更多的人发出类似的感慨:“如果一切都早知,或许就不会有那么多不该有的执著,或许就不会有那么多后悔与痛苦。”但是,为什么我们总在经历过后,才有如此深刻的体悟,而不是一开始就看清真相呢?
答案或许千奇百怪,但真相却只有一个:一切都源于我们对真相的不了知。其实,佛陀早在两千多年前说过,我们执著的“我”以及这个世界并不是真实存在的,而是如梦如幻一般,正如《金刚经》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但是,众生由于无明愚痴,不知自己身处虚幻的梦境,竟把一切都看成真、看得实,进而执著深、执著实,但最后却反被自己的执著伤得深深刻刻、痛得实实在在!为此,我们要挣脱掉这个执著的枷锁,从这个看似真实的自我世界中“梦醒”。
02
我的梦醒十分
如果把“梦醒”比作一场只许成功不准失败的考试,那么及格就是解脱的六十分,而满分是成佛的一百分。或许,我现在只做出了十分的题,距离解脱的及格线还差很远,要想获得成佛的满分,自己必须十分努力。对我而言,还是梦醒十分。
1. 酣然入梦是零分
虽然自己距离终极目标还很遥远,但是对比曾经,俨然有了很大的进步。想当年,自己还是懵懂小孩时,虽然没有“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宏韬伟略,但心中却有着坚定的梦想——做一名伟大的科学家;殊不知,经历了狂热的青春之后,自己的科学梦又摇身一变成了不甘平静的名利梦;到现在,峰回路转,自己竟真成了一位从事科研的学生;假如说,自己没有遇到佛法,未来的梦想可能就是顺利毕业,构建一个健康、幸福的家庭。
一个不变的人,梦想从最初的简单,到中间的躁动,成最后的平淡,衬托出的是一颗多变的心。唯一不变的,可能就是继续酣然入梦,深陷下去……
2. 如梦初醒得十分
幸运的是,自己遇到了佛法,并通过殊胜的机缘学习了《心经》。《心经》全篇虽然仅260个字,但是却用优美的文笔、精炼的文字,高度地概括了大乘般若的空性思想。《心经》揭晓了“一切皆空”的道理,从人的色、受、想、行、识五蕴皆空,来加以论证人的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色、声、香、味、触、法这六境,苦、集、灭、道这四谛都必将是空的。简而言之,我们以及我们所感受的世界不是实有存在的。
这种空前绝后的道理,对坚持了二十几年唯物论的我来说,简直是匪夷所思。我们太相信自己的眼耳鼻舌身意,尤其是眼见为实的观念深入自心,这种观念与“空性”之理大相径庭。但是,佛陀说道:“甚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我们稳固的分别念大部分是直接依赖于众人可见的生活经验,并未真正通过智慧做出观察和抉择。因此,基于眼中所见的生活经验不一定是正确的。就拿白色雪山而言,在正常人眼中是白色,而胆病患者所见则是黄色。假设,所有人都误认为胆病患者没有病,那对雪山而言,是白是黄?对双方而言,谁对谁错呢?如果人类中大部分人是胆病患者,他们的生活经验是否让人类以为在这个世界中,“白色雪山”的真实颜色是黄色,而正常人看见的白色则是错的呢?虽然“白色雪山”是一个简单的假设例子,但却可以提醒自己再次审视长久以来坚持的“眼见为实”的观念。同时,也让自己学会带着客观公正的态度去思考《心经》所阐述的空性之理。
这样的道理,让现在的我有一种如梦初醒的感觉!回首往昔,自己是多么执著快乐、赞誉等世间八法。所有的梦想,表面上无论怎么变化,实际却不能改变自己对世间八法的贪执。殊不知,它们虚而不实的本性,导致其本身的无常变化,让人难以捉摸、无法完全驾驭。如果一直执著这种虚而不实的东西,只会让彼此渐行渐远,令自己身心疲惫。
所幸,《心经》揭开了这个深藏不露之大世界的虚伪面纱,让我知道自己正在虚幻不实的醉梦中。这种认识,是一种梦中的醒悟,即使自己还没有真正地梦醒,但却是一个巨大的飞跃!
3. 如梦如幻方及格
当然,仅仅是一个飞跃还不够,因为“梦醒”之题还未完整解答,最起码要先达到及格线——远离自己执著的颠倒梦。
《心经》云:“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盘。”我们现在就是处于颠倒梦中,要远离它,就需要去除心中的“挂碍”,方能达到涅槃境界。对此,宗喀巴大师在《三主要道论》中讲到了通达涅槃的三个步骤。
首先,“贪执世间束缚众,故当首先寻出离”:即让我们断除对轮回的贪执,生起真实无伪的出离心;
其次,“不成菩提乐因故,智者当发菩提心”:即发起无上殊胜的菩提心,让众生都能远离轮回大苦海;
最后,“不具证悟实相慧,纵修出离菩提心,亦不能断三有根,故当勤证缘起法”:即在出离心和菩提心的基础上,勤修缘起法,断除一切执著相,尔时即可通达超越现实的空性境界。
这种目标虽然是超越现实,但仍不离现实。六祖慧能大师曾说过:“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真正的修行不是在山上,也不是在庙里。我们要学会在修行中生活,在生活中修行。无论从事什么职业,都要把自己的修行融入到工作和生活中,尽责任和义务做好每一件事,关爱每一个众生,正如朗日塘巴尊者在《修心八颂》中所言:“时时刻刻倍珍爱,轮回一切诸有情 ”。在这个过程中,一切也要看成如梦如幻,不要执著,学会放下心中的妄念。但放下不是放弃,该做的还是要做。当内心真正做到放下时,行为可以是拿起,也可以是放弃。
因此,“梦醒”的及格是为了自己通达这种如梦如幻的境界,但是在未证悟之前,还应学会把一切看得如梦如幻。
4. 众生醒梦终满分
一旦彻证空性之理,我们将会站在一个全新的高层次看自己、看待他人以及这个世界。此时此刻,我们会毫不犹豫地视这个世界如火海一般恐怖,而无明众生正深陷其中感受痛苦,无有安乐,正如《法华经》云:“三界无安,犹如火宅。”而我们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向这些深陷在水深火热中的众生送去救命的稻草。就如同一群醉酒的人,当只有自己醒来时,看见身边的亲友还在醉迷当中,跌跌撞撞、折折腾腾,心里难免有一股苦涩滋味,我们肯定会想尽办法让他们从醉梦中清醒过来。
要圆满无误地完成这道“梦醒”题,自己还要十分努力,发愿为众生而成佛,唯有如此,才能带着无悔的慈悲跳入水深火热之中,用非凡的智慧将众生从轮回大苦海中救出。至此,才能算是真正地解出“梦醒”题,获得究竟一百分!
03
结尾
俗话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我们每天执著思念的金钱、名利和感情,不仅让我们晚上睡觉做梦,也让我们在白天沉浸于另一个虚幻无实的梦,只是我们身处其中,没有认为它是梦。当我们某一天醒悟过来时,会发现,原来终究是一场梦,正如自己在网上看见的一篇《醒梦歌》:“真真假假皆是梦,沉醉其中不知梦。梦里是谁谁是我,恍然醒来原是梦。”
面对这样一个真实的梦,我不愿永远沉浸其中。虽然现在只做到了十分,但我依然愿像《心经》中所描述的那样“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依靠努力,乘上般若之舟,将醉梦众生共渡到解脱彼岸,品尝菩提果实的美味。
这,就是我的梦醒十分!
- END -
注:原文标题为《梦醒十分》,内容略有删改。
关于“理想地球奖”
理想是不分国界和肤色的,它关乎人类共同的幸福所向。当我们超越个体的成就,去关心这颗蔚蓝星球的命运,关注地球上所有生命的损益得失,个体的生命质量,将由此得到一次美丽的升华。所以我们设立“理想地球奖”,旨在奖赏无私利他的理想,和心系地球的胸怀。这些理想和胸怀,将在参与者的论文中得以表达。我们期待一切美好的心灵,能通过文字、声音,散播给更多的心灵。
RECOMMEND|推荐阅读
世界青年佛学研究会
开放|包容|求真|利他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