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睡眠时相?
正常睡眠分为两个时相:慢波睡眠和快波睡眠,两者可以相互转化。由一个慢波睡眠和一个快波睡眠组成睡眠周期,每个睡眠周期历时约90分钟。人们每晚的睡眠通常经历4~6个睡眠周期。
慢波睡眠:
又称为正相睡眠或慢动眼睡眠,简写为SWS(slow-wave sleep,SWS)指的是第三与第四睡眠阶段。在此阶段因故醒来的人们会感到意识迷迷糊糊,精神不甚清醒。如果被剥夺了这段睡眠,尽管隔了几个小时后,身体仍然被大脑要求恢复尚未完成的慢波睡眠。
慢波睡眠由浅至深又可分为四期(S1~S4期),即相应于睡眠由浅入深的过程。第一、二期称浅睡期,第三、四期称深睡期。深睡期对恢复您的精神和体力具有重要价值。在整个慢波睡眠中,以副交感神经活动占优势,可引起心率减慢,血压降低,胃肠活动增加,全身肌肉松弛,但没有张力和活力。
慢波睡眠脑电特征是高振幅、低频率的同步化的慢波(δ波),此时人的意识消失,心率、呼吸、体温、血压、尿量、代谢率等全部降低。夜间睡眠多数时间处在这种熟知的睡眠状态。成人慢波睡眠分为4个阶段:打盹浅睡、中度睡眠、中度至深度睡眠和深度睡眠。儿童睡眠分期较困难。研究表明,慢波睡眠时眼球只有少数缓慢的运动,故又称为非快速眼动睡眠。慢波睡眠和快波睡眠均可以直接转入觉醒状态,但觉醒状态只能转入慢波睡眠,而不能直接转入快波睡眠。在快波睡眠期间将人唤醒,大多数人说他在做梦,而在慢波睡眠期间将人唤醒,一般很少说在做梦,即无梦。在整个睡眠期间两种睡眠交替进行,大约一夜反复交替3~5次。越接近睡眠后期睡眠的持续时间越长。最近研究表明,生长激素分泌的高峰在慢波睡眠期间,慢波睡眠对生长发育和恢复体力有重要促进作用。
慢波睡眠时的一般表现为:各种感觉功能减退,骨骼肌反射活动和肌紧张减退、自主神经功能普遍下降,但胃液分泌和发汗功能增强,生长激素分泌明显增多。慢波睡眠有利于促进生长和恢复体力。
睡眠时相的转换
正常成年人入睡后,首先进入慢波相,通常依次为1~2~3~4~3~2等期,历时70~120分钟不等,即转入快波睡眠,约5~15分钟,这样便结束第1个时相转换,接着又开始慢波相,并转入下一个快波睡眠,如此周而复始地进行下去。整个睡眠过程,一般有4~6次转换,慢波相时程逐次缩短,并以第2期为主,而快波时程则逐步延长。以睡眠全时为100%,则慢波睡眠约占80%,而快波睡眠占20%。将睡眠不同时相和觉醒态按出现先后的时间序列排列,可绘制成睡眠图,它能直观地反映睡眠各时相的动态变化。
快波睡眠
睡眠的最后一个阶段称为“快动眼睡眠”(简称REM,为rapid eye movement的缩写)阶段,快动眼睡眠又叫快波睡眠、失同步睡眠或异相睡眠,这个阶段之所以得名,是因为快动眼,这是通过仪器可以观察到睡眠者的眼球有快速跳动的现象,呼吸和心跳变得不规则,肌肉完全瘫痪,并且很难唤醒。做梦都是出现在这一时期。
早在1952年,美国芝加哥大学生理教研室有位古莱托曼教授,一生致力于睡眠的研究,对人在睡眠时眼球的活动很感兴趣:“人在睡眠时眼球活动有什么规律呢?”他将此课题交给了手下一名研究生阿塞林斯基。阿塞林斯林思路极为活跃,他想:“与其仅仅观察眼球活动还不如顺便将脑电和肌电图也记录下来。”
世界上很多重大发现,其实有时是产生在无意之间。正是古莱托曼—阿塞林斯基的这次实验,竟对睡眠科学研究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实验结果发现,睡眠中眼球激烈活动(约每秒一次),这种活动每夜出现4~5次,平均每次持续20分钟左右,持续时间越到后来越长。每当眼球急速运动时,脑电波类似于睡眠第1阶段,即低幅快波。从肌电图上看到肌张力是整个睡眠期间最低的,几乎呈瘫软状态,但手指、脚趾却常出现不规律活动。
要想把受试者叫醒,其难易程度(唤醒阈)与睡眠第2阶段,即浅睡眠阶段相似。醒来后绝大多数人会说:“我正在做一个梦,梦见……”,然后绘声绘色地讲起来。
根据实验研究证明,快动眼睡眠和脑干内5-羟色胺、乙酰胆碱、去甲肾上腺素递质系统有关。快动眼睡眠的发现,给睡眠科学带来了一个大的飞跃,是睡眠科学研究中的一块极为重要的里程碑。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