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会问类似的问题,例如“如何少做梦”“做梦是否对身体不好”,下面是一句话的回答:
健康的人每天睡眠都要做4-5个梦,梦的数量不以意志而转变。人目前不能控制自己不做梦或少做梦。
有人说自己睡觉就从来不做梦,其实不是,这些“不做梦”的人只是在醒来时不记得自己梦境的内容了,以为没做梦。下面的第一点回答题主,其他只是扩展讨论。
下面讨论几点:
什么人才做梦为什么做梦梦和年龄性别的关系为什么会忘记做梦如果避免浅睡眠期以躲过梦境呢?纠结“睡眠质量不好是否是做梦造成”的请看我的文章:
1. 什么人才做梦
所有大脑功能正常的人都会做梦,而且是每天做梦。大部分说很少做梦甚至从不做梦的人其实很可能只是无法回忆起自己的梦境而已。大部分人每晚做3-6个梦,每次做梦5-20分钟。下图是大概的睡眠状态图,睡眠由浅到深从1到4,其中REM和NREM阶段都可能产生梦境。
有研究针对289个快速眼动睡眠障碍(REM sleep behavior disorder, RBD)的病人进行问卷,其中有8人声称不做梦,其中4人是从没有梦的回忆,另外4人是近10-56年都没有梦的回忆。研究员发现这8人在睡眠中都出现过多次复杂的、跟场景有关的、类似梦境的行为和语言(比如争吵、争斗、谈话),但他们在被马上叫醒后却无法回忆梦境。这8人与其他17个同样有RBD的人在认知、临床、治疗方法或睡眠方法各方面比较后,并无差异,甚至年龄、性别和疾病也都互相匹配。所谓“无梦者”在睡眠中的类似做梦的行为和拥有快速眼动期REM的事实是比较确凿的证据证明这些“无梦者”其实是做梦的。
2. 人为什么做梦
人做梦的原因科学家们还存在很多分歧,没有达成一致。总结了一下主流的理论:1. 愿望实现。任何梦,不管有多恐怖,都是一种愿望的实现。
2. 神经元脉冲的副产品。脑干的活动大脑边缘系统的刺激,加上情绪、感知和回忆造成了梦境的副产品。
3. 把短期记忆编码为长期记忆。大脑无时无刻都在记录,包括在睡觉时。梦境就好像是大脑的内存,在把短期记忆搬到长期记忆时用来作为临时储存的地方。
4. 回收站。做梦会把当天产生的无用的思想清空,用来储存更多有用的。把冗余的信息清空,只留下重要的记忆。
5. 巩固学过的知识。如果在学习新知识后做梦,人们记忆得会更牢。
6. “装死”机制的进化结果。研究发现动物在装死和人在做梦时有很高的相似度。做梦时,大脑几乎和清醒时一样工作,但不一样的是,与动作联系的多巴胺和机体活动是完全休眠的。这个和动物在受到威胁时装死的机制非常类似。
7. 威胁模拟。做梦的生理功能就是为了来模拟受威胁的情形并且演练对应方法来应对威胁。那些做了这些梦的人在各种困境下存活下来的概率就会更大。但是这个理论并不能解释那些“好”的梦境。
8. 解决问题。睡眠中的大脑内部链接比醒着时更迅速,在解决问题上面也更有效率,所以人们也常说“sleeping on them”。
9. 梦的达尔文主义。上面说的在梦中“解决问题”可能就是一种达尔文过程,梦就是各种想法的自然选择。
10. 用象征性的关联来处理痛苦的情绪。这种理论说梦更像是一种治疗而不是进化,我们并不是激进地选择最适宜想法或情绪,而是把这些想法和情绪放在一个更广的心理情景中。通常来说,大脑会把情绪和一个象征联系到一起。比如一个火灾幸存者会梦到在海滩上被潮汐卷走,梦里显然不是重复梦境而是重复了那种情绪。如果情绪更多,那么梦境会越复杂。3. 梦和年龄性别的关系
成年后人回忆梦境的数量就会明显下降,而且梦也会变得不那么强烈。在一个调查了108名男性、110名女性的研究中,梦的侵犯性、友谊性、性、男性角色、武器和衣服都无差别。但是女性会梦到更多的家庭情景、婴儿、孩子和房间内饰。另一个研究显示,男性梦到更多的紧张的侵犯性梦,女性梦到更长和更多角色的梦境。4. 为什么会忘记做梦
参考我的回答:
为什么做梦醒来后一会就会忘记梦的内容? - 非典型土人的回答如果不想醒来能记住很多梦,就要增强睡眠质量,请参考:
哪些方法可以高效休息? - 非典型土人的回答 - 知乎5. 如果避免浅睡眠期以躲过梦境呢?
答案是不能。刻意叫醒自己只能起到延后REM睡眠的作用,缺乏REM睡眠期的后果会导致它自我补偿,导致REM期间更长,做长梦的几率反而更大。欢迎关注公众号搜索 turensite 或 土人仓库
更多有趣文章:
扩展阅读:
Evidence that non-dreamers do dream: a REM sleep behaviour disorder model
Allan Hobson and the Neuroscience of Dreams
10 theories that explain why we dream
http://www.medicalnewstoday.com/articles/284378.php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