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梦是每个人必不可少的经历,但是梦境会受到心理和生理健康的影响,会出现噩梦或者愉快的梦。做噩梦常常患有某些疾病,尤其是老年人,老年人有神经系统退变疾病,特别是患有痴呆或者帕金森似的病人,因为身体的不舒适可能出现一种噩梦,这也是疾病进展的一个预兆。
2022年6月8日,英国伯明翰大学的研究人员在《柳叶刀》子刊" EClinicalMedicine "上发表了一篇题为" Distressing dreams and risk of Parkinsons disease:A population-based cohort study "的研究论文。
该研究表明,做噩梦可能是帕金森病的早期征兆,经常做恶梦的人后来被诊断为帕金森氏症的可能性是没有做恶梦的人的两倍。
图源:网络频繁噩梦者患有帕金森的风险是正常人的4倍
从我国不知道啥时候开始家喻户晓的《周公解梦》开始, “做梦”就被披上了一层“玄学”的面纱,各种谶纬诡谲的解读层出不穷。直到现代科学体系下著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的名作《梦的解析》出现,人们才第一次从科学的角度对“做梦”进行了解析。
目前,致力于将“梦境”与“人体健康”相关联已经成为研究人类心理学和行为学的一大热点。
6月8日,全球权威医学期刊《柳叶刀》子刊《EClinicalMedicine》在线发表了英国伯明翰大学人类大脑健康中心 Otaiku博士关于梦境的最新研究论文《Distressing dreams and risk of Parkinsons disease: A population-based cohort study》。在经过长达7年多的随访中,作者发现与正常梦境相比,经常做噩梦提高了帕金森的发病风险。
帕金森病(PD) 是全世界第二大神经退行性疾病,也是增长最快的神经系统疾病。作为一种慢性和进行性疾病,帕金森可能持续长达数十年,且会严重降低患者生活质量。然而,时至今日帕金森仍然无法治愈,只能进行早期的风险干预。因此,如何精准识别早期帕金森的发病征兆就显得尤为重要。
已有研究表明梦境内容(噩梦、梦中被攻击、梦中扮演动物角色等)与帕金森、睡眠障碍的发生具有相关性。其中,一项研究指出,频繁噩梦者患有帕金森的风险是正常人的4倍[2]。
因此,梦境也许可以作为帕金森患病风险的一个诊断指示。
警惕快速动眼睡眠障碍
最新研究四分之一的帕金森患者经常经历噩梦,但是普通人噩梦和帕金森患病风险之间的关系仍然是未知的。因此,研究人员对5994 名 65 岁男性进行了长达12年的随访。
在本研究纳入分析的 3818 名男性中,有368 名 (9.6%) 参与者报告其经常经历噩梦。在调查中,研究人员还发现。受教育程度较低,认知功能较差,身心健康状况较差,饮酒较少,运动较少,使用精神类药物的参与者经历更频繁噩梦的风险较高(≥1次/周)。
Fig. Logistic regression models for incident Parkinson's disease by distressing dream frequency at baseline此外,在 12 年的总随访期间,研究人员确诊了有91 例(2.4%)帕金森患者。而这些患者往往更容易抑郁且睡眠质量较差。在经过统计分析后,研究人员发现频繁噩梦参与者罹患帕金森的风险是普通参与者的 2 倍。
在已经确诊的帕金森病患者中,有50%以上的人常做噩梦,并且起始时间要比帕金森出现早,这种疾病被称为快速动眼睡眠障碍。
如果做噩梦的频率较高,一周出现好几次,而且噩梦中还有大喊大叫、拳打脚踢等行为,建议尽早到神经内科等相应门诊就医。
如何避免做噩梦?
养成良好睡眠习惯
不要赖床,否则会导致睡眠片段化和浅睡眠更容易做梦;睡前不要吃的太饱,少喝酒,不要喝浓茶咖啡等,不要看恐怖片和过多的负面消息;被子不要太沉,听白噪音入睡。
认知心理治疗训练
通过认知心理治疗,提高患者承受能力,帮助患者正确认识到现在的情况并接受现实。
睡前躯体或心理紧张会导致失眠和噩梦。通过放松训练可降低身心焦虑水平,促进睡眠。
容易自我训练的方法是“正念呼吸”:选择一个舒适的姿势,将注意力集中在呼吸上。经过一段时间练习,身心就会得到放松。
图源:网络保持规律适量运动
保证每天适量进行有氧运动,能让全身心得到放松,但是睡前不宜做剧烈运动,不然会兴奋神经而影响睡眠质量。
及时寻求专业帮助
如果只是偶尔做噩梦通常不需要治疗,但如果噩梦频繁、长期无法缓解、噩梦也没有解决持续的情绪问题,建议寻求专业帮助。
首先要选择专业正规的医院和医生,仔细查明噩梦的原因,比如创伤后应激障碍、焦虑抑郁或者是睡眠呼吸暂停等。
然后针对原因进行针对性治疗,比如药物、认知心理治疗、行为治疗等等。患者要积极配合,家属要予以患者信心和关爱。
而根据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中对梦的解释:梦是现实愿望的达成。从这项研究可以看出,梦境更可能是现实身体健康状态的直接反映,因此这可能是身体在求救!
参考来源:医诺维、领蔚生物干细胞、生物谷
* 本文所涉及医学知识部分,仅供阅读参考。如有身体不适,建议立即就医,以线下诊断、治疗结果为准。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