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稽我始祖,元末明初由安徽凤阳府迁至山东海丰卜居牛岚庄,至今六百余年二十五代人。九世祖海川公自山东牛岚庄迁至河北省黄骅市代庄子村近四百年。追溯以往,代庄子张氏先人为生计迁往贾庄一支,大孙庄二支,大丰庄一支,前沙一支,还有离家别乡的,为生计求发展到异地繁衍后代者众多。因年愈久远,世事变迁,同族中不相往来,又互不相识,后生就不详宗支,不明祖宗。因此,修志续谱就成了我们当代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如不修志续谱,我们当代人就有违祖宗,有负后人。
托列祖列宗之灵光,当代人遂萌发查祖迹、找根源之意义,这也是我们张氏家族中一大幸事。自二〇〇三年底〇四年春节起,由大孙庄二十一世志春主办发起,联系二十世清臣、二十一世志刚一齐联合本族大丰庄二十一世志田、贾庄十九世树合、代庄子二十世金荣、建良、金坡、建全、建青、金生及二十一世连锋、连发等,一齐组办张氏宗族族谱。历经三年时间,把各村所存谱据和牛岚庄考证核实,与海丰镇、羊二庄前街、塘沽中心桥张氏宗族之谱的连接处查对无误后,在二〇〇七年春节后,二月十二日把代庄子海川公支谱连为一体,融为一谱,为后代子孙留下一脉相承、简单易懂、流传百世的依据,可喜可贺!
向在海川公代庄子支谱修续工作中提供可靠依据、给予大力帮助的牛岚庄月华、月勋、郭仪村永太、功太、塘沽中心桥广义、海丰镇连田、占领、前街连锋及代庄子、贾庄、大孙庄、大丰庄、中捷十五队(前沙)各位当家族人表示真诚的感谢!
因文化低、水平差、时间紧,在修志续谱过程中难免出现差错,望及时指出,便于更正。
清臣 敬笔
二〇〇七年二月
一、支谱创修序
同源分流,人易世殊,念之厥初,殊觉差讹,由此可知修谱是整昭穆、敬族聚力、相传相继惠及后世的大事,不可不诚。谱书同国史民族史密不可分。族史中每个人的简介及详略将会烙印在那个历史环境中,由此看来只有详细的记叙宗族的迁徙,才能了解时间的沧桑和环境的变迁。
吾张氏一支考据来自安徽凤阳府,巨川公为始祖开基祖,吾张氏已经历了二千八百个春秋,始迁祖以上支派至国世系、二十三世之间世系昭穆已无详细的说明。然自永乐二年(1404)迁徙至今,已六百余年。根深叶茂,源远流长,与中华民族的发展息息相关。古往今来,张氏裔孙在政治舞台、经济舞台、文化舞台上都有着不朽的建树。一水之源而万脉,一木之茂而千条。自隋朝安徽凤阳府张氏就已迁入,后经战乱,至明永乐二年(1404)随着朝廷的诏令的实施,始迁祖士举、士元、士奇兄弟三人,奉旨自安徽凤阳府迁徙到山东省的牛岚庄东渤海的西岸一带,各占一方居落矣。六百多年来,张氏族人在这方土地上繁衍生息,丁支蔚起,为邑望族。丁盛则移,族众则析,迁出徙入构成一个宗支多门、后裔遍及各地的历史局面。因历无统谱,且经天灾人祸,谱系不全,以至于族人陌路,昭穆失次,与外徙族人更是天涯海角,叙序失落。古有名言,民有族,族有谱,由来已久矣。凡此:所以敬祖宗,明世系,辨昭穆,绵嗣续是也。石蕴玉而光辉,水扬波始闻声。本深者叶茂,德厚者流光,张氏族人历来有修谱的祖德。
虽身居异地他乡,尚未数典忘祖,芸芸游子,寸草春晖,续家谱,认祖籍者有之;挥笔抒怀,题词赋诗者有之;迢迢远归,虔诚拜不碣者有之,拳拳赤子之心,殷殷恋乡之情,动人心魄,感人肺腑。为崇祖报德,敬宗睦族,我与部分族人倡议重修族谱,并与迁徙他乡的族亲,共同合谱叙之。
值此世纪之初,我们自然也应该留给族人一份服务当代、有益后世、值得欣慰的精神丰品。虽无上驷之料,但常怀谷口耕崖之心①,舒卷从时之望。于是准备资料,并有大孙庄二十世的清臣主笔随即发告族人修谱书,或电话联系,或到村庄开会,各村的族人无不响应,联手登记造册,整理旧谱,批阅博采勉力搜访,潜心辨析,笔耕不辍,集七十节,录入十几个村庄的鸿篇谱志。并去山东牛岚庄达五次,并与山东的国义(李郭庄)也取得联系,动用车辆二十多次,去山东考证,续谱达三十多人次。填补了三百多年来张氏文化的断层。这是我们这一代人光荣的历史使命。
合邑统一于一部谱内,这是第一次,凡事始则难,面对史料缺乏,入谱人员范围大,统编人员少等情况,各村族人、宗亲没有退却,而是鼎之此举,实现了续前谱之所无,补前谱之所缺,纠前谱之所误的目的,这是张氏族人的骄傲和自豪。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新谱的问世,给族人以历史的借鉴。书一族的人和事,激百代的爱和憎,唤迁徙他乡族亲的爱族之情。但因谱史资料的匮乏,很难溯顺本源,特别是此迁彼徙,追忆先祖的迁徙地址名讳有疏漏,挂一漏万,不易聚合,上述种种,诚惶诚恐。故云:“前有千古,惟谱录之,后有万年,惟谱启之。”应该十分庆幸的是首部合谱今已付梓。藉此,上慰先祖下启后昆。同时,我深知此谱难得能尽如人意,但我坚信,族中后贤定能承先启后重修至善,如此,祖宗幸甚,族人幸甚,我等之夙愿亦幸甚也。是为序。
二十一世 志春 敬笔
二〇〇七年二月二十八日
注释:
①谷口:地名,在今陕西泾阳县西北。史载,西汉隐士郑子真,修身养性,不是自己织布做成的衣服就不穿,不是自己种的粮食就不吃。汉成帝时,大将军王凤礼聘郑子真出山,但他始终不改初衷,在谷口岩下耕种庄稼,在京城以清高著称于时。后以“谷口耕”作咏隐士之典。
二、张氏宗祠铭文
先祖传谕吾:张氏宗族原籍安徽凤阳府,数名门望族,明永乐初年,沧棣空阔,始祖巨川公偕原配瓮太君暨家男士举、士元、士奇衔命北上,以食其土始居宁津转入海丰,卜居牛岚庄,立根基开新城繁衍生息,迄今绵延第二十五代。六百年来,吾族人杰辈出,携族奋进,俊彩星驰,燎原是成,枝繁叶茂,秀木成林,族业中兴,鸿运融融,溯其源求其本实乃列祖列宗厚德之庇护,家风祖训之薰匀,中华文明孕育而至成。适逢盛世,沐浴春风,阖族措新,重建宗祠,续修宗谱,上承一脉之传,下垂千秋之绪,永无紊乱之虞,孝悌之举誉满沧棣,祭祖忱心感天应地,堪称天下人子之楷模。盛兮壮哉,先祖之德巍巍乎乎,如山裔胞之亲情泱泱乎乎,似海千秋,基业伴随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世代传承,树碑齐颂不尽……
第二十二世孙 之乾 编撰 之明 书册
岁次乙酉年(2005)仲夏上浣谷旦
三、《张氏宗族海川公支谱》修谱倡议书
张氏宗族,星居华夏,世代相传,枝繁叶茂,源远流长,族业中兴人员繁盛,散居祖国各地大江南北长城内外。
元末明初张氏宗族原居安徽凤阳府,因战乱瓮氏太君携三子:士举、士元、士奇,始居山东宁津,后居海丰牛岚庄,流传至今二十五代六百余年,积年累月,别派分支同宗同族视若路人,如不续修家谱,以示后人,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使祖上先人难安,后人抱怨,对当代人来说是极大的憾事。当代人应认清修志续谱查找祖迹,这也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张氏宗族应加强团结,奋发图强,为子孙后代查清根源,上为祖上争光,下为后人铺路,使族人各祖其祖各孙其孙,尽尊卑长幼之分,传百世慎终追远。不查清祖迹就无法追本溯源,使后生不详宗支,不明祖宗,我们当代人就有违祖宗,有负后人。
因此,由张氏宗族大孙庄二十一世志春发起联系,二十世清臣、二十一世志刚、二十二世建军,一齐联合本族大丰庄二十一世志田、贾庄十九世树合、代庄子二十世金荣、金华、建良、金坡、建全、建青、金生及二十一世连锋、连发等,一齐组办张氏宗族海川公支谱,望张氏宗族族人给予大力支持并指导。
大孙庄二十世 志春 主办
二十一世 志刚、二十二世 建军 协助
二十世 清臣 执笔
(李安泰存遗稿,药丽霞 校录)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