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没有学心理学,梦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也许属于玄学范畴,稍微有些科学常识的人还知道“日有所思,也有所梦!”那梦到底是什么呢?心理学做过的实验来告诉你真相。
前言:
先讲讲睡眠,一个人一生当中,大概有三分之一的时间都是在睡眠中渡过的,小的时候和老的时候睡眠的时间长一点,中间短一点,如果有好的睡眠质量,当然会有好的工作质量和生活质量,因此心理学家、生理学家都在注重关于睡眠的研究。在研究睡眠中,经常用的仪器主要是脑电仪和眼动仪。脑电仪是记录人的大脑活动适合电位的变化,我们可以观察一个人在积极思考的时候脑电波是什么样,在安静的时候是什么样,在睡眠的过程中是什么样,所以拿这个可以作为一个指标来考察人的睡眠。中脑有一个管眼动的中枢,当我们盯着某一个点来看,我们的视线没有变,但是眼球在上下左右颤动,这叫眼动。眼动是个非常显著的标志,它标志着一个人是处在清醒的状态还是睡眠的状态,当一个人情绪的状态,眼动是非常频繁的,睡眠时眼动就消失了。所以心理学家用脑电仪和眼动仪来记录人脑电波和眼动的变化,来分析人睡眠过程。
正文:
根据大量实验数据总结,心理学家发现,人的睡眠会有规律变化。上图第一个波是在人安静情况下的脑电波变化,这个波的特点是它的频率比较高,但是振幅比较小,叫Alpha波,在入睡之前有一段安静的状态,记录下来的脑电波状态就是这个样子。
入睡后,脑电波的变化基本趋势就是,频率越来越低,振幅越来越高。如图在睡眠的第一个阶段,频率稍微降低了,振幅稍微升高了,第二个阶段在有些地方突然出现波幅很大的变动,整个波频率减少了,而且局部出现了比较高幅的脑电波,这两个阶段叫浅度睡眠阶段。第一个阶段大概十分钟,第二个阶段大概二十分钟,总共三十分钟,我们刚刚入睡,属于浅度睡眠状态。
到第三个阶段,脑电波频率明显大大降低,很多地方出现大幅度振幅变动,第四个阶段,整个大脑皮层出现的脑电波都是低频高振幅脑电波,这两个阶段叫做深度睡眠阶段。第三个阶段大概四十分钟,第四个阶段大概二十分钟。
第一阶段到第四阶段总共约九十分钟,是入睡后的第一个睡眠周期,在这九十分钟入睡阶段眼动仪显示眼动活动是停止的。九十分钟过后,在脑电仪上会出现类似个体清醒但比较安静状态下的脑电波(高频低振幅),眼动仪显示眼动活动开始,此时进入快速眼动的睡眠阶段(重点来了!),绝大多数的梦都是发生在这个阶段!
这个阶段是比较短的,大概5~10分钟,之后进入第二个睡眠周期,与第一个睡眠周期一样,也是经历第一到第四阶段,大约90分钟,然后进入快速眼动的睡眠阶段(此时的快速眼动睡眠阶段会持续更长时间),循环往复,一晚上人大约要经历五个左右这样的睡眠周期。在这五个睡眠周期中,每一个都要经历四个睡眠周期,最后进入快速眼动睡眠阶段,快速眼动睡眠阶段的时间一次比一次长。最长可达1小时。如果在快速眼动睡眠阶段把一个人叫醒,他会告诉你,他在做梦,而且可以非常清晰的叙述他做的什么梦。如果快速眼动达到一个小时,会把最后一到两个阶段本身应该经历的睡眠周期时间挤压掉,这个时候人就快要醒来了。这就是人睡眠的整个过程。
精华:
所有人睡眠的过程中都有这个快速眼动的睡眠阶段,意味着每个人都会做梦,而且要做好几次梦(人一晚睡眠有多次快速眼动睡眠阶段)。很多人可能奇怪,一夜做这么多次梦,好像经常一次梦都记不住,是不是没做梦?并不是。有的人可以记住,有的人记不住,无论你记不记得在,记住几个梦,每个人都要做梦,而且一夜不止做一次梦 。
延伸:
那一夜做这么多次梦,是不是影响睡眠质量,对身体不好呢?并不是,做梦是一个正常的生理和心理现象,并不会因为做梦影响睡眠。快速眼动的睡眠阶段是必然的会出现,是生理和心理的正常反应。相反,如果一个人不让他做梦,打乱了这个生理心理的过程,反而会对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心理学家做过一个实验,叫梦剥夺。让实验对象带着集成脑电波和眼动仪的帽子睡觉,当检测到实验对象进入快速眼动睡眠阶段立即将实验对象叫醒,打断实验对象做梦,叫醒后立即让其继续睡觉,当他再次进入快速眼动睡眠阶段,又叫醒他,周而复始重复这个过程。整晚睡眠时间保持在8小时以上,仅在其将要做梦的时候将其叫醒,然后让其继续睡觉。
第一晚进行梦剥夺实验后,第二天实验对象感觉睡眠不够,比较疲惫,心情也比较低落;第二晚继续进行梦剥夺实验后,第三天醒来不仅感觉疲惫心情低落,而且食欲也下降了,记忆力也有些减退;死三晚继续进行梦剥夺实验后,第四天醒来,出现的生理心理反应比前两天更加严重,到了第五天醒来不仅完全不想吃饭,而且会出现幻觉,幻听,幻视。当晚让实现对象睡觉没有在其做梦的时候叫醒他,第二天醒来其情况大为好转,不仅感觉不困,而且食欲大增,精神振奋,一切恢复正常。有人质疑这个实验对象精神不好是不是因为一夜被叫醒过四五次影响的,后来心理学家排除这些干扰再次做了实验,每次实验都有五人一组,以ABCDE代称,每次都同时叫醒五个人,叫醒的时间以A进入快速眼动睡眠阶段为准,叫醒A的时候另外四人并没有在快速眼动睡眠阶段(也就是另外四人此时并没有在做梦)。经过四天的实验对比,同样是每晚被多次叫醒,只有A有不良的生理心理反应,BCDE四人与平常一样,无任何不良反应。
这个实验证明做梦是一个人生理和心理的正常反应,如果不让一个人做梦,打乱了这个生理心理的过程,反而会对健康造成不良影响。所以不要认为自己今天做梦了,就感觉好像没有睡好觉,甚至像没睡一样,反而给自己增加里莫名的心理负担。只要你做梦了,证明你已经经过了前面的四个阶段,进入过浅度睡眠和深度睡眠,所以做梦恰恰是一个人有过深度睡眠的证明。
做梦有很多特点,包括梦境的不连续性和认知的不确定性。梦境的不连续性是指人一夜要做好几个梦,每个梦都有它的意思。比如说西安疫情, 你可以梦到自己去参加救援了,做了个医生,后来又梦到自己在救援的过程中感染死亡了,死亡了你还能参加自己的追悼会,后来莫名其妙又活了之类的,这都是不合常理,不合逻辑的,都在梦境里出现,梦和梦是不连续的,而且是不合理的。认知的不确定性是指你记住、感知的梦里的人和场景常常是模糊的,无论你记得多少你做的梦,仔细回想都会觉得有些模棱两可,模糊不清,不像现实中认知记忆事物那样清楚明了,这就是认知的不确定性。
总结:
梦是在睡眠状态下产生的正常心理现象,是无意想象的极端形式。人在睡眠时,整个大脑皮层处于弥漫性抑制状态,但仍有少部分神经细胞兴奋活跃,由于意识控制力减弱,这些记载着往日经验的细胞便随意地、不规则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个离奇古怪、荒诞绝伦的梦境。“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无论梦境多么离奇,仍然是人脑对过去经验和信息的组合,是对个体生存状态的反映。心理学家认为,人白天对什么事情思想十分集中,脑力劳动太激烈,晚上对应的脑细胞还不能很好的安静下来,就会在梦境中出现,这就是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的由来。
番外:
心理学在研究人做梦的时候,了解了做梦出现的时间和机理,但是还没有办法了解人做的什么内容的梦。所以现实生活中出现很多人去解释梦,比如梦见小孩很开心的往你身上扑,你抱着这个小孩,有人解释说这很危险,这是遇见小人了,小人往你身上扑,要注意了;梦见踩到屎了,证明要发财了等等,其是牵强附会、毫无根据的。心理学家也做过很多实验,发现人睡眠姿势不好,比如手压着胸口导致呼吸不畅,梦中就可能出现有人掐着你的脖子。所以梦境的出现是正常的生理和心理反映。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