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而后散之,故受之以涣。涣者,离也。
前一卦兑卦说到:“说以先民,民忘其劳。说以犯难,民忘其死。说之大,民劝矣哉!”巽以化民,兑以劝民,涣以使民,此涣所以次兑也。涣,使民由散而聚,聚合人心。
涣亨,王假有庙,利涉大川,利贞。
彖曰:"涣亨",刚来而不穷,柔得位乎外而上同。"王假有庙",王乃在中也。"利涉大川",乘木有功也。
涣卦由否卦变来。九二阳刚执中,困而不穷,险而不陷。六四阴柔比五,四五有情,共济时艰。物本乎天,人根乎祖,祭祀天地,配享祖考,所以报根本也。九五居中、用中、行中,诚敬以立根本、报功德,以聚合人心。刳木为舟,剡木为楫,舟楫之利,以济不通,致远以利天下,盖取诸涣。涣以致远,以利天下。
象曰:风行水上,涣。先王以享于帝立庙。
风无形,遇水而成形;鬼神无睹,入庙而如睹。先王法之,立宗庙,祀天帝,配祖考,以化天下。物本于天,人本于祖,故享帝以报其生成之恩,立庙以报其功德之盛,使天下人人皆尊尊亲亲,不忘其本,以聚人心之涣散,故曰“先王以享于帝立庙”。
初六用拯马壮,吉。
象曰:初六之吉顺也。
初六阴柔,居坎之初而无应,其才不足以化险,唯审时度势,顺承九二,蓄养其力,以治未涣,所以吉也。“顺”不仅是指初六顺承九二,也有顺乎时之意。初六涣之始也,涣始而难生,方涣之始而拯之,无不济矣,天下之事,辨之于早则顺而易举,如果错过涣散之初而形成涣散定局,那么即使“用拯马壮”也无法挽回。
九二涣奔其机,悔亡。
象曰:"涣奔其机",得愿也。
处涣之时,居险之位,上无应与,其悔可知。九二居中比初,体刚用柔,敬慎以行艰险,奔走以求平易,其悔乃亡。当涣之时,初二无与,两相亲比,初视二作马,二视初如几,相互依存,如水之附地,所以能合力以济天下之涣者也。象曰“得愿也”,戒其虽得聚合人心之愿,然未成致远利天下之功。
六三涣其躬,无悔。
象曰:"涣其躬",志在外也。
六三是阴柔之质,且不中不正,有乘九二以私己之念,本该有悔,但他居于阳位,应于上九,以忘私为公的精神去济涣,从而消除了导致后悔的错误。
六四涣其群,元吉。涣有丘,匪夷所思。
象曰:"涣其群元吉",光大也。
六四居阴得正,上承九五,下无应而无私,不树朋党之私。而且,六四还具有远大的抱负,“涣有丘”,以聚合人心匡济天下为己任,能做到这一点是很不容易的。
九五涣汗其大号,涣王居,无咎。
象曰:"王居无咎",正位也。
九五居中履正,无过不及,六四贤臣相辅,政令无违民心,内知外顺,不生治涣之咎也。汗,发乎内里而浃于四体。号,出乎王居而洽于万方。汗出则宣气之壅滞,号大则治政之弛玩。涣汗,号之所行也。王居,令之所出也。出所当出之处,行所当行之方,正位凝命,又谁咎也!象曰“正位也”,是说在拯涣致聚的过程中,要有一个正确的领导核心。
上九涣其血,去逖出,无咎。
象曰:"涣其血",远害也。
六三居险陷之极,上九若下从于六三,则不能出于涣也。险有伤害畏惧之象,故云血惕。戒其远离害民之举,正是下一卦节卦所说的“不伤财,不害民”。然上九以阳刚处涣之外,有出涣之象,又居《巽》之极,为能巽顺乎事理,故云若能血去惕出,则“无咎”也。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