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精神科医生彭祖贵,今天我想说说临床上患者们提到最多的症状表现问题——多梦。
人在睡眠时脑细胞也进入放松和休息状态,但有一些脑细胞并没有完全休息,微弱刺激就会引起活动,从而引发梦境。
睡觉的时候外界的环境因素,比如压迫、冷、热等等,都会产生做梦的现象,因为睡眠当中的一个阶段叫快速运动睡眠,目前认为是在做梦,这个时候做梦会记住梦中的情景。
睡眠的时候包括快速眼动睡眠和非快速眼动睡眠,先从非快速眼动睡眠的浅睡眠到深睡眠,然后再到快速眼动睡眠,就是做梦阶段。
如果是进入深睡眠,到了快速眼动睡眠做梦时,这个时候就不容易回忆这个梦境,如果深睡眠时间很短、质量比较差,或者没有深睡眠,进入快速眼动睡眠的做梦就能够回忆。
所以,对一些睡眠质量差的人,就会觉得自己一个晚上都在做梦。
天天做梦一般属于生理性的,做梦太多影响睡眠质量就属于病理性的。
如果天天做梦,没有头疼、头晕心慌、记忆力减退、心悸,休息的质量还是很好的话,也没有其他相关不适的情况,就是正常的,不需要治疗;如果是睡醒后感觉睡眠质量非常差,那么就考虑是神经衰弱的情况;
如果是后者的话,首先应该保持规律的生活,每天早睡早起,临睡前不要和浓茶和浓咖啡之类的有刺激性的食物,再就是可以口服药物、谷维素等。(具体遵医嘱)
其实多梦、睡眠质量不好,有时候也是一些精神疾病的前兆症状,大家要注意。
做梦太多说明睡眠质量不好,多种因素会导致做梦,例如神经衰弱,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精神紧张,工作压力大,过度劳累,陌生的环境,环境噪音,喝浓茶浓咖啡等都可能导致梦多。
比较常见于抑郁症和焦虑症症状,大家可以移步主页对照我之前的文章,看看自己有没有出现这些情况。
如果自己不能确定,可以到正规医院的精神科就诊,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
失眠治疗常用药部分苯二氮卓受体激动剂是治疗失眠的药物(BzRAs),褪黑素受体激动剂,抗抑郁药和抗精神病药物等。
BzRAs含有苯二氮卓类药物(BZDs)还有非苯二氮卓类药物(non-BZDs),BZDs对于焦虑性失眠病人,疗效较好,non-BZDs半衰期短,催眠效应相似。BZDs,可缩短客观性和主观性睡眠潜伏期,特别是对年轻病人和女性病人更为明显[2]。
推荐用药顺序:
中效苯二氮卓受体激动剂或褪黑素受体激动剂;
其他BzRAs或者褪黑素受体激动剂;
抗抑郁剂(如曲唑酮、米氮平、氟伏沙明、多塞平)具有镇静作用,特别适用于伴有抑郁症和/或焦虑症的失眠病人;
联合使用BzRAs以及抗抑郁剂,具有镇静作用;
抗癫痫药物、抗精神病药物不是首选药物,只适用于某些特殊情况和人群;
临床上不建议使用巴比妥类、水合氯醛、抗组胺药。
在病因治疗、认知行为治疗、睡眠健康教育的基础上,酌情给予催眠药物,剂量个体化,从小剂量开始。达到有效剂量后,仔细调整剂量,按需、间歇、充分给药,每周服药3~5。d而非连续每晚服用药物;
需要长期服药的人,也就是预期入睡困难的时候,在上床前5~10。min服药,上床30min以后还不能入睡的时候马上吃药;晚上醒来不能再入睡,距离预期起床时间>5h可采用半衰期短的药物。
用药疗程、换药及终止治疗
如唑吡坦、右左匹克隆等少数药物具有潜在成瘾性,应尽可能短期使用,一般不超过4周。连续治疗可在4周内进行药物干预,4周以上需重新评估。如有必要,应根据患者睡眠改善改善改变干预方案或间歇治疗。
建议治疗剂量无效,产生耐受性,严重不良反应或与其他药物相互作用,6个月以上减药或停药困难,有成瘾史的高危人群应更换药物治疗;
如果首选药物治疗无效或不能遵医嘱服药,可以换成另一种短、中效的药物。BzRAs或褪黑素受体激动剂,逐步减少原有药物的剂量,同时开始给予另一种药物,并逐步增加剂量,在2周左右完成换药过程。
当病人觉得自己可以控制自己的睡眠时,考虑逐渐减少,停止服用药物。如果失眠与其他疾病(如抑郁症)或生活事件有关,病因去除后也要考虑减少和停药;
不要突然停药,要逐渐减少,停药以减少失眠反弹,减少时间需要几个星期到几个月。
失眠病人药物治疗首选药物治疗non-BZDs,如唑吡坦,右左匹克隆,如果首选药物无效或不能服从,则换成另一种短-中效。BZDs,褪黑素受体激动剂。
多塞平、曲唑酮、米氮平或帕罗西汀等具有焦虑和抑郁症状的抗抑郁药物可以结合起来。(Ⅱ级推荐);
长期应用BZDs每四周至少评估一次慢性失眠病人。(Ⅰ等级建议),慢性失眠病人应根据需要进行间歇治疗或服用non-BZDs(Ⅲ级推荐)。
抗组胺药、抗过敏药及其它辅助睡眠药物不宜用于治疗慢性失眠。(Ⅰ级推荐)。
许多综合医院的非心理科、心身医学科医师对精神疾病的识别率低,对躯体疾病患者的心理问题重视不够;还有就是缺乏训练有素的精神卫生医疗保健人员,无法提供精神疾病的规范治疗,大家要注意避雷。
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了,大家有其他精神疾病方面的问题,欢迎留言探讨。
参考文献:
[1] American Academy of Sleep Medicine.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Sleep Disorders(3rd ed.)[M].Darien,IL:American Academy of Sleep Medicine,2014.
[2] Huedo-Medina TB,Kirsch I,Middlemass J,et al.Effectiveness of non-benzodiazepine hypnotics in treatment of adult insomnia:meta-analysis of data submitted to the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J].BMJ,2012.345:e8343.DOI:10.1136/bmj.e8343.
[3]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睡眠障碍学组. 中国成人失眠诊断与治疗指南(2017 版). 中华神经科杂志,2018,51(5):324-335
[4] 中国睡眠研究会. 中国失眠症诊断和治疗指南. 中华医学杂志,2017,97(24)
[5] 药物临床信息参考 2008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