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人名之字,伯仲叔季幼、文元公子德,二百多人都在这里了。你有没有想过,古代的名人是如何给自己的孩子取名的呢?在三国时期,名人辈出,当时的人名起名规范十分独特,竟然存在着"公式化"的取名方法。据史料记载,当时的名门望族会根据儿子的出生顺序,采用"伯仲叔季幼"或"文元公子德"等字样命名。这种看似随意的命名方式背后,其实蕴藏着一个个精心设计的含义。
在那个英雄辈出的年代,父母是如何期盼着自己的孩子能够飞黄腾达、光宗耀祖,将这份美好的祝愿寄托在命命之上。有趣的是,有些家族甚至为了体现自己的期望,生育能力大到用完了常用字之后还在探索新的名字,这个趣闻你可曾听说过?快来一探究竟吧!
三国时期的社会风气独特,家族观念极为重视。一个男孩在七八岁时就要开始剪发为童子形象,长大后二十岁时会举行成人礼,从而正式被赐予"字"以示地位的确立。古时交往讲究礼数,长辈显贵之人会被称为"姓+公",平辈之间则以"字"相称以表尊重。
在给孩子取字时,起名规则堪称有迹可循。一般来说,如果家中儿子数量较多,会采用"伯、仲、叔、季、幼"顺序命名。而对于儿子数量不多或不确定的家庭,则会使用"文、元、公、子、德"等富含美好寓意的字样。这两种方式竟然涵盖了当时绝大多数名人的字号。
想要飞黄腾达,好名字是基础。比如夏侯渊家族就大量使用了"权"字,期盼子孙能掌握大权;而司马家族的"八达"之名,更是直白体现了他们对"飞黄腾达"的渴望。即便已用尽常见字样,家长们还是孜孜不倦地创造新名,以期祈福儿孙前程似锦。
值得一提的是,同一时期竟然出现了多人同名的情况。比如"奉孝"、"公明"两个字就分别被两个人使用,外加上《水浒传》中宋公明的名字,三位"公明"并肩而立。这种重名现象说明了当时人们对某些字眼青睐有加,寄予厚望的同时也增加了识别的难度。
另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当时的兄弟或堂兄弟们字号惊人的相似。比如张邈和张超都冠以"孟"字,应当是同辈亲朋之间借此以示区分身份地位的不同层次。再看夏侯家族里"权"字绝对是家族传统符号;而吴国孙家、蜀国刘家的字号里都带有"孙""刘"本姓,既彰显了家族意识,又防止与他人重名。
除了上述常见的命名习惯,三国时期的人名中还存在一些小众但同样饱含深意的字样。比如"正、义、士、奉、孝、显"这几个字,虽然使用人数不多,但却概括了当时社会对于理想品德的追求。所谓"正义之士,必须奉行孝道,方能显贵腾达",这种价值观貌似简单,却融入了整个时代的精神追求。
从"德"字开始,就不难发现更多名人字号背后的含义。"杨德祖"、"蔡德珪"、"孙德达"等人的名字里,都能体会到期许子孙"德才兼备"的美好祝愿。再看"马德信"等人,名字里直白体现了"忠诚守信"的品德期许。
"文"字更是当时名人字号中的热门选择。无论是"贾文和"、"边文礼"这样的文人学者,还是"魏文长"、"文懿"这样的英勇武将,名字中都带有对"文采武略"的双重期许。从"文台"到"文进",从"文优"到"文节",字字可见家长对子孙的殷切期盼。
谈及"元"字,就不得不提起曹魏名臣名将诸多"元"字名号。"元常"、"元明"、"元将"等字号中,无不透露着对权力核心地位的渴望。更有曹家亲朋中如"元颖"之名,却因说错了话而被诛,实在令人扼腕。
而"公"字就更显得光辉灿烂了。从"公明"、"公瑾"这样人人皆知的名字,到"公仁"、"公昭"这般怀揣大志者,无不流露出身份地位的渴望和对"克身正己"的期许。
有时单看一个字可能理解不了它的寓意,但组合起来就会了然。比如权臣"曹元仲"、武将"钟元常"这样的名字,将"元"和"公"结合起来,似乎就更有味道了。家长们对子孙确实是殷殷期盼,无非就是希望子孙贵为元老显贵之人罢了。#头条首发大赛#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