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
云也退
1965年5月初的一天,三位年轻的中国地质学家,在昆明西北靠近金沙江的地方考察。在一个土包底下,为首的那位专家发现了一些马牙化石。这是个激动人心的前兆。果然,在马牙不远处,他又找到了两颗不一样的牙的化石,其中一颗的齿冠甚至半露出地面。
是人的牙。他两眼放光,问闻声过来的两位同伴:“此地是什么所在?”
同伴答:“此地名叫元谋县。”
“元谋人”是个天赐的名字,大大有助于这个考古发现在公布后获得承认。二十多年的研究后,元谋人被确定为生活在170万年前,这等于是宣告了直立人,起码在亚洲范围内,是起源于中国的。“元”字就是起源的意思,“元谋人”,在170万年前拥有了生存的谋略,这话听着让人信服。
不过,关于起源的事,大多数必然是模糊不清的。世界是怎么来的呢?谁也不知道,为此才创造了各种说法,什么盘古开天,女娲造人,什么上帝花了六天创世,直接累趴下,第七天打吊瓶。神是必须有的,否则人心里不踏实。中国道教里有“元始天尊”,这也是要给起源找个神。《说文解字》直接解释说“元,始也”,董仲舒所著《春秋繁露》,说元是“万物之本”。
这一步一步推导,看上去没毛病,其实毛病大了。
起源是模糊不清的,可是这个“元”字,却是白纸黑字,谁都认识,谁都会念。这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元”把神秘感摧毁了。说元是“万物之本”倒还好办,可是董仲舒接着就讲“人之元”了。人之元在哪儿?那还用说,脑袋呗。
就这样,世界和万物的起源,通过一个字,跟脑袋等同起来了。神秘感一下子就没了。每个人都会从脑袋开始看一个人,而不会从脚丫子、手心、腋下、屁股开始看人。于是“元”就把起源转化成了开端。
起源和开端不一样。属于时间,神秘而伟岸,需要猜想和推理,开端属于空间,是世俗的、普通的、肉眼可见的。所谓“纪元”,就是把虚无缥缈的时间确定下来,一说某某年,就仿佛自己真的晓得在哪里可以找到那么个东西似的。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给自己改姓名为“元宏”,这是靠拢中原文明的做法,似乎也大有标举自己为始祖的意思。到了蒙古人这里,干脆用元来做国号。但是做始祖光荣吗?你不会愿意承认自己跟元谋人一个血统吧?所以他们看中的多半还是脑袋的意思,像脑袋领导着躯干一样,领导着国家万民。
元的尊贵是被硬拔起来的。因为元帅、元首、元气这种词,它仿佛十分了不起。春秋时期晋国的重臣和元帅先轸,在箕之战中对抗狄人阵亡,他的脑袋被狄人送回给了晋国——这是真正的“元”帅了。那个脑袋仍然元气淋漓。故事很感人。后来就没有这种大义感,砍了敌人主帅的脑袋,一般都挑在竿子上,那叫“元”凶。
但只要用“元”来指代脑袋,起源这一内涵就再也不可能保住了。一个国家的头领也叫元(首);一年的开始也叫元(旦);君主一个新年号也叫元(年)。哪怕你一辈子都见不到元首一面,你也能说“我认得他老人家”,因为你知道他脖子以上长什么样。最后,连钞票的单位也成了元,哪怕你兜里只剩一块钱,对于“起源”这么重大的事情,你也是尽在掌握。
“死去元知万事空”,陆游这句诗貌似看得很透,但也许他对死后的事情还是有所期待的,因为“元知”可能表示“不确定地知”。不确定是一件好事情。真要是把元谋人的存在时间精确到了170万年前的某个下午,考古学界就不理你了。作为姓氏的元还好,名字属于“元”字辈的人,得光宗耀祖,得对得起那些谁都没见过的先人,太累。因此在实操层面上,父母对他们都降低了要求:只要记得自己哪年哪月哪日哪一组爹娘生的,就算智力合格,没有忘本。
本文系原创
图片来自网络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