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迦牟尼佛
作者:
厚德载物 发布时间:2016-11-13[7:39:14] 文章分类:
算命帮助
佛教创始人。姓乔答摩,字义为“最好的牛”;名悉达多,字义为“目的达到了的人”。因父亲是释迦族人,成道后被尊为释迦牟尼,意为“释迦族的圣人”。其他称号有佛陀、世尊、释尊、大雄等。他约生活于公元前566年至公元前486年,是迦毗罗卫国净饭王的太子。出生后七日,生母摩耶夫人去世,后由姨母摩诃波阁波提抚养成人。他从小学习王族应具备的学问和技艺。十六岁时,娶表妹耶输陀罗为妻,生下儿子罗■罗。当时,释迦族受到邻国强权的威胁,朝不保夕,他已预感到难免覆灭的结局,因而认为世间“无常”。他又目睹人自有生以后,接踵而来的老、病、死的情景,联想到自己也摆脱不了同样的命运,从而产生了人生难脱苦难的烦恼,而当时婆罗门教的思想又不能使他获得解脱之道,于是,他终于在二十九岁时舍弃王位,出家修行。
出家后,他先到跋伽仙人的苦行林,那里一些修行者以种种苦行折磨肉体以求精神解脱。他不满意这种做法,第二天即离去。此时,他父亲派了阿若·僑陈如等五人伴随他。他南渡恒河,来到摩揭陀国首都王舍城,向阿逻罗·迦罗等人学习禅定,但仍认为不能得到彻底解脱。于是他又来到尼连禅河附近的伽耶山苦行林苦修。传说他逐渐减少食物,直至每天只吃一谷一麦,或七天吃一顿饭;以种子、草甚至粪便为食,穿鹿皮、树皮衣服;拔除须发,连续站立,从不洗涤;睡在荆棘、鹿粪或者牛粪上面,常去墓地睡在腐尸旁。如此长达六年之久,身形消瘦,濒临死亡,却未获解脱之道,终于悟出苦行无益。于是,他在尼连禅河洗去六年的积垢,接受了牧女所献乳粥,恢复了体力。之后,他在菩提伽耶的毕钵罗树下结跏趺坐,端身正念,发愿“不成正觉,不下此座”,经过七天七夜(一说四十九天)禅观静想,终于忘却世间一切烦恼忧愁,达到了“彻悟”的境界,获得了解脱。这年他三十五岁。
成佛后,释迦牟尼开始宣传自己悟出的真理。他首先来到波罗奈城外鹿野苑,向曾陪伴他苦修的僑陈如等五人演说佛法,收他们为最早的弟子。以后,他传教长达四十五年,足迹遍布恒河两岸。此间,他组成僧团,奠定了原始佛教的基本教义。在王舍城先后受到摩揭陀频婆娑罗王及其子阿闭世王的皈依(归依、信奉),在舍卫城受到拘萨罗国波斯匿王的皈依。弟子很多。传有五百多人,其中著名者有十人。公元前486年,八十岁的释迦牟尼因食物中毒死于末罗国(印度北方邦境内)拘尸那迦城外的娑罗双林。
文章来源:
369算命网 https://www.kuai369.com
相关文章:
上一篇 下一篇